艺术中国

中国网

“油画中的威海——八人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云上美术馆举行

“油画中的威海——八人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云上美术馆举行

时间: 2023-10-25 23:15:04 | 来源: 艺术中国

2023年10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学术支持,云上美术馆主办,欧美同学会美术家联谊会协办的“油画中的威海——八人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云上美术馆教学展厅开幕。

参展艺术家与嘉宾观看展览

展览展出了古棕、叶南、秦烨、于波、刘柱、范晏萌、黄远鹏、秦晓峰8位留俄艺术家在山东威海写生的油画作品共60幅。自2000年以来,他们经常来威海写生创作。这些作品描绘了威海的海草房、成山俚岛、王家村船厂和爱莲湾等风景,也承载着油画家们对艺术语言中故乡情怀的追寻。

展览现场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都有留学俄罗斯的背景,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写生收集素材到提炼创作的过程。8位艺术家各自都有独特的面貌,让人领略到威海美丽的风景,同时也显现出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情感。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当天,艺术中国受邀与八位参展艺术家和艺术家孙侃、王治平、徐志广、杨金宇、林建寿进行学术对话,围绕威海与油画的不解之缘,写生对油画家的意义,重新认识俄罗斯油画的意义,第二、三代留俄艺术家的特点与变化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参展艺术家与研讨会嘉宾合影

以下为学术研讨会实录——

欧美同学会海归美术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教授古棕

古棕(欧美同学会海归美术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是中国油画教学、研究和传播重要的阵地。我们曾在这里举办“传承的路上——三代留苏留俄艺术家油画作品联展”等多次展览。这次我们八位中国艺术家在这里举办一个关于写生和创作的展览,与大家交流学习。题目虽然是“油画中的威海”,但其实更多是指代了心中美好的彼岸。威海是我们多次去写生的地方,也是寻找到人生情怀、诗意情感和故乡情结的地方。每次我们走进大自然,远离尘嚣,呼吸新鲜空气,敞开心扉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与同行一起写生,这是最美妙的时刻。

俄罗斯的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比如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案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局部的调整,但仍相对还是客观稳定的。相比来说,我们的教学方案变化就比较大。我们第二代、第三代留俄油画家,在中年以前就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体系,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步用这个稳定的体系来控制自己、不断吸收时代的气息和营养,这是在俄罗斯学习之后,对中国油画发展比较好的方面。

我在俄罗斯留学的时候,一开始是希望学的更像俄罗斯油画,但回国之后就要思考油画民族化和中西结合的问题。曾希望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里自由、出世的感觉,但后来还是要追问自己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很多人关注到近年来我的油画画的比较薄,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是在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学习壁画专业,壁画的面积很大,不是架上绘画,讲究的是关系厚、色彩厚,而不是笔触厚,从那时就有了这种意识;第二,我想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别人的意见是很多的,但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听哪些不听,要找到自己。要问自己为谁而画?对我来说,当为自己而画,享受生命每一刻的时候,是很幸福的。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南

叶南(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威海的空气很纯净,夏天的海风一吹非常舒服,被称为最宜居的城市。我在威海有一个画室,所以经常去画画。这次展出的作品除了现场写生的,也有在画室里画的,但都是在威海这个地域创作的,都有一种海风带来的舒适感。

如何认识俄罗斯绘画传统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比较复杂。因为我在俄罗斯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带有比较强的俄罗斯油画的基因。我学到这套东西之后不能直接搬到国内来用,因为文化背景、欣赏习惯、遇到的实际问题都不同。这个彷徨期很长,过程痛苦,有点像一个混血儿在画画。有老师说我的绘画里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强悍的气场,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中国作为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大国的气场,还有一个部分就是俄罗斯强悍硬汉的气质。混血气质造就了我的艺术气质,如果开放地看,这也是优点。

有人说俄罗斯油画的技术好,确实是技术好。但是我的毕业创作《孤独》,脸看不清楚、手看不清楚、唯有两只脚看得清,最后却获了奖。这说明俄罗斯大师真正看得也不是技术,而是艺术,重要的不是细节,而是画面情景。因此我们去俄罗斯留学,是在学习他们的技术,但真正的艺术问题最后还是要跟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底蕴来结合。先生们教我的时候也一直告诉我: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油画中的俄罗斯学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非常清晰的,因为当时回来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在各个学校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对各个学院和美术界的影响非常大,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虽然有一点风格差异,但面貌比较相近。今天再提俄罗斯学派有点难,有时候在展览上看到一张画,不看简历,根本不知道是留俄的。为什么会是这种状态?首先我们出国的时候是经过国家精挑细选的,出的途径是一样的,回来的途径也是一样的,到各个学校去。现在出的途径不一样,很多都是自费去的,现在一年有好几百,回来的人数更是很可观。另外,今天人们的视野很开阔,所以学东西的时候比较主动,回来之后学子们呈现的面貌也不一样。

关于写生,这次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拿出来展览。我的写生可能有点不一样,我没把它当作品画,而是高兴了我就画一张,一直都是画着玩的。突然要定期要有这么一个展览,我就收集看有多少画,很多都是第一次拿出来的。所以写生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当地环境下我的有感而发,我就想如果对着大海看一个小时肯定会烦,可是有一张画在旁边,我看几天也不烦,因为我在一直在画。这个画的过程中,实际上跟大海、海风、天气和候鸟都在互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秦烨

秦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威海带给我一种印象派的感觉,它的色彩让我看见了印象派。威海的纬度和地中海是相似的,所以那里的光照、植被还有海草房都让我感到熟悉,松树就像从梵高画面里走出来的,这些都会勾起我们画油画的印象派情结。在那里会让我想到梵高画的星空,原来不止是想象,而是真的如他所见的画面吧。

我作为访问学者留俄一年,写生对我来说很重要,绘画不仅是要画出来,更是要把我自己“装”进去,那是一个自然的、与自己契合的状态。从前我认为美是一个世界存在的法则,但后来我认识到“美”其实是人的而不是自然的法则,所以“美”的定义在众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在不断的发展,在人的标准下导向艺术的发展。所以在俄罗斯学习的就是一种导向,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自己,表现出画家本人的气质。

俄罗斯的油画感动到我的是由它们的民族传达出的强烈个性与张力,而我们应该把所学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个艺术家去体现我们中国的文化自信。

重庆市坪坝区美协副秘书长、重庆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于波

于波(重庆市坪坝区美协副秘书长、重庆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在上世纪70、80年代,八大美院的老师和学生都喜欢去荣成的大鱼岛上画画,包括吴冠中、朱乃正、戴泽、冯法祀、王路等很多先生都去过。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是去看中央美院、浙江美院的老师们画画,跟着他们学习,大鱼岛的海草房高低不平,非常的美。遗憾是,现在这个村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时村里有个本地人开的饭店,美院的老师们来了之后管吃管住,但最后要留一张画。所以这个饭店老板最后收藏了一大批名家的作品。

这里有个故事,吴冠中先生1970代末到荣成俚岛去画画,村里书记接待,吴先生画的心涌澎湃的时候就没画布了,就找一块三合板在上面画,画完了以后就送给了村里的书记。后来村办公室门窗玻璃被台风刮破了,就把三合板给裁掉了补这个玻璃。后来我们当地在香港的一位名人喜欢艺术,他看到这半块画就问是谁画的,他就收藏了。多少年以后,吴先生想起来有这么一张画,还去找这张画。这个故事说明,当时就很多人知道威海的大鱼岛。今天,威海的环翠区打造中国油画小镇,那里蓝天碧海,是非常适合写生的地方,确实有着一种印象派的感觉。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副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刘柱

刘柱(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副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我2009年从俄罗斯回来,因为一个展览而第一次接触威海。当时哈尔滨理工大学正在一个平台上新筹建艺术系,当时就业的机会还挺多,因此我在它的前面很犹豫。但当我登上平台,看到大海的上面是白云,俯视下来很空旷的感觉,有点像波罗的海的蓝天白云,我就感觉到非常喜欢,所以就决定了在这里工作。

工作之后,因为在高校教学,始终在研究怎样和地方结合,始终想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与高校结合的一些题材。通过研究,了解到这里首先有大师的足迹,比如高泉先生当年为了大鱼岛的渔家女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我昨天去798看一个朋友的画展,发现有一个吴冠中先生的版画,画的也是大鱼岛的一个渔村。2016年1月,威海市召开两会的时候,市政府的工作报告里提出要打造“油画原创之都”,这个概念当时让我很震撼,后来在艺术界一些老先生的建议下改名为“油画原创基地”,这时候油画小镇就应运而生了,这其实也是顺应了大师的足迹。

第二,我想提一下威海的人文景观,在海边可以看到,渔民的独特的穿着,还有海草房童话般的造型结构。海草的屋顶占了房屋的1/3多接近一半的高度,有一个曲线形的造型。从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上就可以看到。包括秦烨老师画的黑松林等,我认为这也是大家画威海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古棕老师8月份去威海画画,提出是不是留俄的艺术家每年画威海,做一个展览“油画中的威海”,我说太好了。这样我们围绕一个主题在古棕、叶南、秦烨老师的带领下,每年都能够出一批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因此,我希望在座的艺术家都能够随时去威海画一画海草房,感受一下蓝天、白云和大海。

李可染画院青年研究员、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教师范晏萌

范晏萌(李可染画院青年研究员、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教师):我是2010年毕业到威海,刘柱老师是我的领导和同事。为什么这么多艺术家喜欢到威海去创作写生? 我觉得威海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特别亲近大自然的城市,像秦老师说它的维度是38.5°,与地中海的纬度是接近的。它的水果也特别甜。它的气候是一个温带海洋性的气候,因此威海也被称为特别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因为它没有一些大型的工厂,空气的特别干净,远离大城市的喧嚣,特别安静。在威海这里生活,特别是画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阳光的温度,这也是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可以很好地把自己的感受展现在作品当中,这是我觉得为什么威海吸引那么多艺术家去创作的原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邀青年艺术家黄远鹏

黄远鹏(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邀青年艺术家):威海我画过三次,我是一个特别爱写生的画家。关于威海与油画的关系,我觉得除了大家说的老先生们的传承,还有一个方面是在威海与同行一起画画的时候,那种人文交流很幸福。这是我认为写生最好的地方,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关于图像和写生的关系,我认为是通过写生有了感受,有了感受之后,为了形成一个更好的或更完整的作品,这时借助一些图像素材会更好。写生,让大家聚在一起,也让我不断的成长,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多的举办这样的活动,更多地一起写生。

我之前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读书,后来在油画院到今天前后差不多1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俄罗斯与国内虽然客观上看都差不多,但个人主观感受上,因为环境不一样、工具不一样、整个人的状态是有些变化的。一张画的要求都是色彩、造型、构图,但具体到个人落到画面上是不一样的。我自己要画一张什么样的画,这是一个面临的问题,要在不断的探索中解决它。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秦晓峰

秦晓峰(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我应该是8位艺术家里面最晚到俄罗斯留学的一位,我本科是在国内读的,2011年才去读硕士。这次展览我画的题材大部分跟渔船有关,我也是特别喜欢威海,基本每年都去写生。

关于图像与创作、写生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或者是图像泛滥的时代,包括社交媒体,还有所谓的 AI艺术。要生成一个图像,现在变得非常容易,不论是从效率、速度还是质量,这都是人比不了的。我最近经常看小红书,上面经常有艺术家上传很多作品,但是下面经常有留言会说,你这个作品或者图像我用AI也能做出来。我想说当今的AI绘画,可以淘汰一大批具有重复劳动或者规律性的图像和艺术作品。

作为艺术家群体,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当今社会我们怎么跟图像相处,我个人更倾向于跟图像保持一定的距离。作为人,我们总会犯错,这是我们跟AI的区别,我不知道我以后我会画成什么样子,我很笨,调色也可能调不好,画画要画很多遍才能画出来,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能生发出很多绘画当中的偶然性,这是OA绘画所没有的,这点很重要。

说到写生,我觉得写生是从图像到创作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跟文字记录的方式很相似。通过画写生,可以观察到自然风景,生发出当时的情感,快速把它给记录下来,然后再回到工作室,用记录下的情感转化到创作当中。所以我们作为艺术家,最大的忌讳是把以往的成功经验给复制到当下的创作中。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在题材或者内容上不要给自己设限,一个是保持那份对户外写生真挚的情感。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孙侃

孙侃(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关于写生的话题,我觉得秦老师说的非常好。他讲出了自己对写生的执着和狂热。但我认为写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艺术家需要写生,有些艺术家不需要写生,有些艺术家是把写生作为一种手段,比如莫奈为了画睡莲,专门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池塘。

在去俄罗斯学习之前,我对所谓的传统有一个高高在上、先入为主的概念,真正去留学之后,发现很多东西必须得是吸收的同时也得是有所保留的,不然的话会造成一种陷得很深的情况。但是客观来说作为基础训练而言,俄罗斯油画的“成活率”比较高。所谓“成活率”就是无论是什么形式为主的艺术家,它的这种严格的训练和科学的对艺术的认知,是不耽误艺术家的各种可能性,这种基础毫无疑问是很扎实的。至于最后要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这是每个人自愿的事,关键是能不能把自己的情感或观念、追求的东西注入在每张画上。

对于我本人来说,我把写生作为一种休闲,或者是在瓶颈期的时候,我去拿写生调一下手。因此情感不一样,也不能拿写生去衡量一个画家艺术的高低。总而言之,托尔斯泰有一句话,就是说文字是传达给人们思想,绘画是传达的是情感。画画有些东西是文字替代不了的,它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轨迹。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治平

王治平(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塞尚画了很多次圣维克多山,一个画家反复描绘一个题材,一定是这个地区与他的艺术追求、想表达的内容有关,就像几位艺术家反复描绘威海。所以我认为写生是在面对自然更是在表达画家的情感。大家画的是威海,但是8位艺术家的风格迥异,这些艺术语言就是八位艺术家各自的综合素养、艺术追求,以及通过推敲磨砺形成的艺术面貌。

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多的写生团队,每个画家都在都在强调写生的重要性,那么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是源头活水,面对自然景物表达的时候,它生动鲜活,这个作品把艺术家给感动了,肯定也能打动了观众。你有这样的感觉,看的人也有感受,无非就是一个专业圈和业余观众的一种感受。

我虽然没有去过威海,但是大家谈到的生活过程、生长经历和跟我看到的作品是一致的。2000年的时候,詹建俊先生提出了油画的“中国学派”,就是说走出去之后还要回来研究,留俄回来之后继续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发生、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研究员徐志广

徐志广(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研究员、艺术家):我去过几次威海,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漂亮。威海具备画油画的良好自然条件,它的光感、地形带着一种清澈又有些灰色的气息,我特别记得红色的岩石、阳光还有海边的松树,被海风挂过之后就留下了风的形状。这里的自然生态、人文气息加上政府有意识地培育让这里诞生了做艺术小镇的土壤。

写生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写生的时候我可以很认真的去体会色彩的层次变化,可以仔细地观察生活,具有鲜活性,如果是在工作室里,绘画就会适当的夸张、表现一些。从俄罗斯绘画回来,我们再面对写生,我们的角度、选择不同,要表达的也不同,面对威海的风景的时候画出来的是不是要跟塞尚、梵高不一样?但绘画的探索期也是不可替代的,写生就是这个过程之一。

中国油画院青年教师杨金宇

杨金宇(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青年教师):我们70后最初学画应该都是受俄罗斯体系的影响,我们的老师虽然没去俄罗斯留学,但也是俄罗斯的体系。我在哈尔滨上学的时候,初学老师特别喜欢列维坦,列维坦对我影响特别深,他的风景特别好。关于威海,我与我的初学老师有20多年的联系,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他发的一张作品是在威海的油画小镇,让我觉得与威海产生了一种亲切的感觉,以后一定要去威海画一画。

关于俄罗斯的绘画,我一直在思考:很多俄罗斯当代画家还一直延续着列维坦以及主题性绘画那种传统,画的也非常好,但精神的厚度与当年画家比起来差很多。另外一个就是俄罗斯一直在教学方面有一个很明确的核心的东西,从列宾到现在一直延续下来。而这个在我们国内不那么坚固,总在变化或是不明确。我认为这是特别可贵的,只要有这个体系在,没准什么时候又会出现比较厉害的大师。所以今天我们要去俄罗斯留学,应该学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油画院青年油画家林建寿

林建寿(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青年油画家):这场展览让我重新认识了几位艺术家,像古棕老师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一种诗意和细腻,秦烨老师的画和他一样有分量感,叶南老师的画我一直关注,看的很多。我个人的画风也是偏向苏派一些。在我的印象中,留苏的画家一直很团结,有一种前辈传承、培养年轻一代的使命感,我学油画临摹的第一张作品是全山石先生的《塔吉克姑娘》,所以我每每碰到你们都能感到一股热血,有着来自苏派的亲切感。

虽然大家都是留苏回来,但是每个人的气质和追求都不一样。每个人只要把每个人的天分天性表达出来,特别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我觉得就够了,技法是在沉淀之后显现的。这有点像修行一样,慢慢地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地去意识。一个画家的成长,别人的意见不重要,重要的是靠自己去悟。因此,我认为这个展览的组织方式和研讨方式非常有意义。(文/许柏成 曹枫茹 图/兰红超 视频/江奕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部分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展览外景

展览海报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2023/10/26/202310261698283110281_46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