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设计与想象”海报,设计:PAY2PLAY
撰文_曹枫茹
生态与可持续越来越成为今日艺术、文化与居住议题中最迫切的部分之一。2013年9月24日“从空间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设计与想象“诗山河·陆之舟的系列活动拉开序幕。左靖为本次活动的总策展人,本次活动时间跨度为四个月,涉及十个主题各异的文化与设计展览为主体,涵盖了绘画、影像、摄影、视觉设计、音乐、电影、装置、木刻、现成品、产品和动画等多种媒介,并由音乐演出、影片展映、论坛、报刊亭、游击展等互动场景共同组成。
位于郑州航空港园博生态城片区的原园博园MALL酷似一艘巨轮,摄影:三金
所谓“陆之舟”,即陆地上的船舟,展览落地空间位于郑州航空港园博生态城片区的原园博园MALL,这座建筑的外形酷似一搜巨轮。“陆之舟”还对应着来自《地球太空船操作手册》中“地球太空船”的隐喻,“地球太空船”将地球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非无坚不摧的资源之地,处于工业化的人类就像不负责任的宇航员,对赖以生存的“太空船”肆意破坏。此外,来自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的奇幻现实电影《陆上行舟》也启发了“陆之舟”的名称由来,正如展览中所提示的,在危机时代,当代人聚集在“陆之舟”这座乌托邦里构想绿色的美好未来之城。
10月13日至14日,“陆之舟”在展览现场带来了三场活动,包括“一部电影‘长河与故土:话语影像里的中原文化结构’短片展映及论坛”、“诗山河·陆之舟演出:地方与音乐实践2”、“诗山河·陆之舟论坛:后园博园时代的诗山河”。
左起:导演/影评人:王杨,演员/监制:王宏伟,导演:陈胜利,导演/监制:杨超,导演/编剧/制片人:霍猛,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10月13日
10月13日上午,首先进行了“一部电影“长河与故土:话语影像里的中原文化结构”短片展映及论坛”。这一版块可以看到年轻一代影像创作者,在风格化的美学讲述中所展现的影像生命力,也可以看到王杨、陈胜利、霍猛、王宏伟、杨超五位中原影像创作者,对江河与故土的回望。
地方、音乐与实践2海报(图片来源:木刻:刘庆元,设计:马仕睿)
从10月13日下午至14日,在地方与音乐实践2的内容版块中,诗人钟永丰、沙漠客马木尔、新农歌瓦依那、寻谣计划的小河等音乐人各自带来了音乐表演或内容分享。田园乡村、荒原戈壁和市井巷陌历来都是音乐人寻根流浪,寻找艺术灵感的地方。在被现代化日益裹挟的时代,心灵日益疲惫的艺术家在地方迁徙体察中,如何“才能直面虚荣,抛弃伪装,投身于坦荡无畏的创作中去,回馈给传统以新的内涵?”艺术家们以不同角度,不同题材,不同理解的创作实践为“地方与音乐实践”带来了各自的注脚。
地方、音乐与实践2,马木尔与Mask《沙漠客》演出现场
马木尔的“沙漠客”用民族乐器串联了沙漠印象,苍凉、浑厚鼓点配合琴音,像漫步在沙漠中,孤独寂静又伴随着危机。他们的视觉海报也是来自刘庆元的木刻作品,视觉与听觉上都高度配合。
地方、音乐与实践2,小河 《寻的不止是童谣,更是我们失落的美好》演出现场
小河的讲座主题是“寻的不止是童谣,更是我们失落的美好”,小河和大家分享这些年他走过的城镇、寻谣的故事和经典童谣。出于对民间和地方音乐的热爱,从2018年开始,小河发起“寻谣计划”、对全国各地地方童谣进行挖掘与新编的音乐计划,目前已陆续在京、浙、沪、粤、闽、湘、苏、云等地寻访千余位老人。在现场,他演奏了在北京卢沟桥附近寻访到的歌谣,这是他在“寻谣计划”中寻访到的第一位老人,老人的歌谣至今让他记忆尤深。
地方、音乐与实践2,音乐演出现场:瓦依那《秋风扫落叶归根》
瓦依那是一支来自广西黔桂交界的壮族乐队,瓦依那壮语大意为稻花飘香的田野。乐队以岜农的创作为主线,由2-3个成员组成。他们都是来自广西的壮族农民,怀有相同的音乐梦想。他们带着来自于农耕的身体经验,他们爱恋,他们幽默,他们怀乡,都像一片树叶吹出来的清气凉风,无形却洗人心肺。
展厅现场,摄影:刘鹏飞
“从空间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设计与想象”展览占据了陆之舟两层的空间,分为“地球太空船:危机时代的隐喻”“社会物质与社会设计”“从空间到地方:意义与感知”“都市社区的未来”四个章节,共20个小展厅分布于两层空间中。本次展览以社会变迁、可持续设计、生态保育、自然建造、循环经济、城乡联结等为关键词,涵盖了多种艺术媒介,呈现国内外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与手工艺人们为应对快速变迁的时代所提出的诸多解决方案,促使我们再次思考人类群体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方式。
虽然做出了章节与归类,但展览现场并未以章节的逻辑策展,观众流线在“陆之舟”中是自由的,这也与由商场“园博园mall”改造成的空间氛围所契合,每一个小展厅就像一家店,像逛街一样逛展览,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展览的严肃性,便于走进公众之中。
"有所追求-五条人+”海报,设计:胡子设计工作室
《有所追求:五条人+》的核心空间设计是展厅中央的作品——来自菠萝核的《竹城寨》与《竹站台》。“城寨”在粤语语境中意味着来自庶民的、野生的活力,‘站台’则源于八十年代一首著名的迪斯科金曲。”竹子构架组成巨型的的艺术装置,区别于竹林小屋的自然印象,而是横平竖直、机械性的冷漠结构,再加上悬挂的绿色篷布,让人仿佛置身于钢筋建筑工地,同时还有象征着消费主义的霓虹灯、不断循环播放的《站台》,让空间更加错综复杂。
菠萝核 《竹城寨与竹站台》2023年,摄影:曹枫茹
巨大的装置既是对旧时代浪漫的溯源,又是对消费空间的突兀占领,但归根到底只是在“陆之舟”上供观众休憩的公共空间。观众从这里开启对“陆之舟”的探索,就像竹子与钢筋的互化,设计与艺术与生态、人类结合。
土味美学
“陆之舟”一层被来自五条人的看似土味的城乡时尚所占领,“土味美学”正带领着新的潮流风向,是艺术在反叛?还是城市在反叛?人们复古与退步的审美倾向昭示着现代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批判与思考。
“有所追求:五条人+”展览现场,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朱锐
“五条人”仁科与阿茂正在接受一条采访,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波妮
“有所追求-五条人+”展示了一个主展厅以及数个特色空间,包括五条人院线、大时代录像厅这类影视放映空间,还有大时代歌厅、五条人士多店、梦幻丽莎发廊这些专辑、产品衍生线下空间,观众可以沉浸式地品位五条人的专辑。
这场关于五条人的展览并非一场对五条人的回顾或文献展,策展人、评论家张晓舟邀请到了各类艺术家一起创作,而有的艺术家的作品只是被他引用和挪用到展览中,不同的艺术作品面对共同的社会文化议题,形成呼应和共振。例如,曹斐的旧作《谁的乌托邦?》和厉槟源的新作《建造美术馆》。在这个过程中,“五条人”变成了一种符号,或许是所谓的“复古”“土味”的乡土时尚,他们的审美表达打破了地域、阶层、代际的区隔,凝聚出现代社会中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议题。艺术家的创作又再次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他们对于“五条人”议题的想法,在展厅中讲述着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发展,艺术与大众文化在这里混沌磨合,创造出混种的新时尚时代。
仁科的母亲蒙碧娟的编织作品,她应艺术家胡尹萍之邀,设计了“家旗”。 摄影:曹枫茹
《故事会》吴启明、胡镇超、小师 2018-2022,摄影:曹枫茹
这样混种的新时尚时代一直伴随着展览全程,随性的、自然的、放松的,最普罗大众的城乡气息,模糊了时尚与乡土的边界。例如像五条人2018年的专辑《故事会》,刻意用老电影海报的风格作为封面,杂志《故事会》的调性结合上老式海报正是他们想要传达的美学态度,美与丑,时尚与土味不再对立。
“梦幻丽莎发廊”,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三金
《梦幻丽莎发廊》是五条人于2016年发行的专辑,这张专辑展现出了他们越来越鲜明的美学风格,在摇滚与流行的混乐中上演着梦幻的城乡二重奏。2019年在阿那亚的艺术展演中,艺术家冯火把一辆货车改装成现实版的梦幻丽莎发廊,它还曾出现在2023年的广州三年展上,这张专辑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止是一张专辑,它承载着一种美学主张,强势地开进了艺术的领域。
“有所追求:五条人+”展览现场,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朱锐
这件来自黄小鹏的作品非常适配这个展厅,带着一点恶搞的气息,非常接地气的洗手间吸泵裹挟着时尚气息让空间焕然一新。还有经典的五条人塑料袋,有着某种安迪沃霍尔的魅力,把大众文化甚至是城乡气息化为时尚,并引发潮流,何不失为一种当代的波普。
土味本身就带有随性不拘泥于形式的特点,这样洒脱随性的状态同样也是“五条人+”流露出的力量,充盈的精神世界自娱自乐不被外界所束缚。
《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今日全球化,明日自己耍》
陈侗 2023年,摄影:曹枫茹
陈侗的书法作品“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今日全球化,明日自己耍”,来自五条人的歌词,作品中不见传统文化的严肃,一脉相承的只有潇洒与淡然,从“为天民立命”到自娱自乐,调侃中是在反叛出城市化与全球化。
《食醉狗》仁科 2020年,摄影:曹枫茹
仁科和同为“有所追求:五条人+”展览参展人的母亲蒙碧娟,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波妮
仁科为专辑《食醉狗》所做的即兴涂鸦也非常随意不拘,体现这一点的还有讲述《隔壁的诗人》这首歌背后的创作故事的这组作品。文字直接书写在墙面上,把生活的触动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像古时的诗人随兴赋诗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艺术家常被束缚住的“形式感”的条框,随意潇洒但是有故事有温度,没有形式反而形成了一种形式。
地方性
“地方,是指有意义的社区公共空间,它更多的由个人或群体的记忆、历史以及文化地缘等复杂元素所组成。”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特定的空间景观,高度的现代主义逐渐消解了“地方性”,带来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审美。我们也许需要退回到未经侵染的乡村自然中,找到“新”的旧文化。
在乡村田野里盘桓,是刘庆元创作灵感的来源,从乡野间抽取出碎片化的时刻拓印在木板上,就像他自己说的“木刻走向街头,工作室不是自恋室”,他的木刻和五条人有着某种相似的美学品味。
“乡村与木刻”展览现场,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三金
在“乡村与木刻”这一展厅中,乡村的拙厚与木刻力量的融合,展厅中的文字像大字报一样充满力量,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还有刘庆元依托传统人物“竹林七贤”结合在地村民创作的系列新竹林七贤,集中呈现了他对乡村文化的艺术式表达。
“音乐与木刻”展览现场,摄影:三金
在“音乐与木刻”这一部分,继续延续着这样的审美趣味,所谓的“土特产美学”是乡建下的另一条美学路线,乡村决定了接地气,艺术语言的加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土味美学在这里发生土味与时尚的链接是某种必然。
《庞麦郎·我的滑板鞋》,摄影:三金
“从碧山到大南坡”展览现场,摄影:曹枫茹
怀梆剧社现场表演,摄影:三金
“从碧山到大南坡:乡村百工和美学实践”的在地实践是以策展人左靖集结的各类建筑师、设计师、音乐人和艺术家的力量,从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上开启乡村。所谓关系生产,是要在乡村赋以主体性,在计划实施之前陈奇带领着奇村文创团队率先入驻大南坡村,向村民传达“大南坡计划”并达成共识。
在大南坡乡村实践中,在地文化复兴的代表作就是断演40年后的怀梆戏再次开演,怀梆戏的复兴不仅调动了大南坡村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新的怀梆剧社成立后,在音乐厂牌摩登天空的支持下发行了唱片,进行了新的文化生成输出。此外,“南坡秋兴”构成了展览、音乐、表演、论坛等文化内容的新节庆活动,五条人、刘庆元都参与其中,“南坡秋兴” 集结的各界艺术资源与大南坡村民共同点亮了新的文化生态热点。
“诗山河考:陟北游”展览现场,摄影:刘鹏飞
“诗山河考:陟北游”展览现场,诗山河·陆之舟,2023 年 9 月 24 日,摄影:波妮
在人文气息的裹挟中,当代人也需要回到“在地”的原发地——自然中去,在“诗山河考:陟北游”中,摄影师塔可以《诗经·国风》作为文化标记,寻访拍摄了以王畿、郑、鄘、卫、邶等中原故地的山川、河流、断恒、故道等地理图像,将文学世界中的图景映画在方寸之间。
展厅现场非常安静,没有影像装置也没有音乐,像多个山丘此起彼伏,仿佛在一座现代诗经中漫步。这是展览中能够纯粹进入自然的部分,大部分摄影作品没有人迹,有的也是展现出原住民的身份特征,并且以背影隐藏情绪,观众只是外来的参观者,和他们保持着理性的客观距离。
“生态与设计”——城市与建筑
本次展览标题中提到的“从空间到地方”旨在探讨今天的人类该如何建立起符合生态价值的生活观,获得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的生命目标。“陆之舟”中一大主题便是探讨生态与城市设计,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大规模的全球流动、气候变化与环境破坏,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如何重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师们提出了各种的构想,从城市到日常生活产品,一座具有广泛影响力并且充盈着设计与人文精神的当代社区正逐渐显形。
“诗山河:园博园生态城城市研究与设计概念展”展览现场,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三金
“城市改造”也许是在生态设计中最为显像的部分,“陆之舟”所在的园博生态城,依托于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和郑州园博园,这里具备深厚的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建筑师孟岩通过当代设计、文化景观,绿色建筑等形式将园博生态城建设成一个充满活力、价值多元的可持续社区,把城市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成为有味道的“地方”,将这里建造为一座不断生长的山水城市。
“循环、生息:朝向一种可续的栖居”展览现场,诗山河·陆之舟,2023年9月24日,摄影:三金
人类对气候环境的破坏已然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与社会创新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探索更加多元、友好可持续的栖居之道。在“循环、生息:朝向一种可续的栖居”展览空间中呈现了艺术家如何利用空间营造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对话、改造基础设施等方式,纳入社区居民,创造一个更为团结与关照的社区。
展厅现场的迷宫空间,摄影:曹枫茹
展厅用纸板搭建出了一个迷宫空间,其中穿插影像作品,讲述循环、再造,循环经济中的产品和材料如何被循环利用?如何推动循环经济转型?观众在迷宫中就像行走在循环系统之中。
“生态与设计”——日常与生活
食物图景:餐桌上的第三自然 展厅现场,摄影:刘鹏飞
可持续与生态的议题是每一个社会参与者的公共课题,本次展览涵盖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的可持续议题,包括长效设计,以及来自央美的团队带来的“食物图景:餐桌上的第三自然”,设计师将食谱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从鼓励人们去关注日常食物的质量、来源、生产方式,探讨未来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食物系统。
讲者:梁井宇,场域建筑(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摄影:谢颖
食物图景试图将“消费”设计转化为“危机”设计,从“体验”经济转化为“后碳”经济,这与梁井宇在论坛分享中提出的“可持续设计”是一致的。梁井宇提到了他的译著《庇护所》,这本书分享了一批远离都市和现代文明的人,怎样建造有机房屋的案例,书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科技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金不可避免的带有资本的意志,它会在不知不觉间推动消费文化。而人类不一定采取依靠科技增量的思维方式,而是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垃圾和废物进行更有效的循环。梁井宇提到了某乡村水池的设计方式,因为没有下水道只有一个盆接住流水,所以使用时人们会下意识的节水,这是由设计带来的被动的节水,梁井宇认为由可持续带来的设计不一定是最便利的,但是有用的。
纸质座椅、书架,摄影:曹枫茹
事实上,本次展览自身也践行着可持续的设计方式,展览的陈设均运用纸板搭建,还有纸板制作的椅子、桌子、书架、商店,一起融入可持续的概念之中。
艺术与公众
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张东在论坛分享现场,摄影:谢颖
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孟岩在论坛分享现场,摄影:谢颖
除了环保理念贯穿展览外,主办方还通过展览和论坛强烈地传达出了将艺术推进大众生活的意愿,艺术创作上五条人和刘庆元等艺术家通过大众的手段塑造作品,还有进行城市设计的孟岩、张东进行论坛分享的时候都不断提到了“开放空间”“人与景观”“生态”等关键词,公园的设计、改造是希望纳入“人”,链接社区、链接自然。张东谈到对于汤山矿坑公园的改造,他们没有去掩盖因为挖矿而裸露的山体,不是去掩盖人类对自然犯下的错误,而是将它转化为展示空间,人类可以走进景观当中,了解矿坑了解自然,完成一次交流与链接。
A4美术馆馆长孙莉在论坛分享现场,摄影:谢颖
此外,还有来自麓湖A4美术馆的馆长孙莉分享了A4美术馆在社群共建上做出的探索。通过驻留计划,艺术家走进社区中,模糊了艺术家与居民的身份界线,让艺术展览从白盒子中走出来,通过公共艺术项目把居民链接在一起。在儿童项目上,A4美术馆已成功举办9届ISTART儿童艺术展,从国际、城市到乡村以及特殊儿童,用艺术建立起儿童社群。
本次“诗山河”活动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展演现场,旨在以多个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实践和理论设想,从多个角度探讨空间与地方的再生关系,绿色生态环境与可持续设计之间的关系,构想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同时诗山河的主创团队集结各项艺术资源,模糊各类社会实践边界,将人与人,艺术与艺术链接起来,以园博园生态城片区建设实践为契机,让这里成为不断生长的全域式山水田园城市,成为诗意栖居空间的精神内核。
据主办方消息,2023年11月4日,“陆之舟”将举办“可续营造”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届时,罗宇杰、饭岛刚宗 IIJIMA YOSHITOKI、克里斯托弗·黑塞 Christoph Hesse、王宝珍、蒋蔚等专家将参与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