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篆书廿九品新探”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篆书廿九品新探”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时间: 2022-08-24 11:22:54 | 来源: 艺术中国

开幕式现场

2022年8月17日,“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篆书廿九品新探”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同期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承办;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中国美术报》社协办。

开幕式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张鹏,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培尔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

原物资部副部长桓玉珊,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赵学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左中一,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致公党中央原副主席杨邦杰,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马峰,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陈洪武,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徐里,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主任刘占文,国资委物资离退休干部局局长牛志强,人民日报社(海外版)党委书记李建兴,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谢小凡,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纪连彬,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胡抗美,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总工程师陈昀,国家博物馆书画院院长杨军,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王彦,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会主任李汉臣,中国书法出版传媒公司董事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有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高庆春,《中华书画家》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公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原副主任崔志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宝剑,怀柔区教委副主任乔玉波,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展览部主任王瑞琪,荣宝斋书法院原院长王登科,以及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参展艺术家及新闻媒体嘉宾应邀出席本次展览。

部分嘉宾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以“根植传统,立足当代”为宗旨,坚守“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立场,突出创作与研究互动,致力于中国美术、书法审美现象的创新发现以及当代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以此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到古为今用。刻石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全面系统地构建《当代中国书品》、《当代中国印品》,完成“源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主题活动,结合传统“品”的话语评论方式,力图重新发现和挖掘古代刻石书法的艺术美,是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创作研究近五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基于此,书法篆刻所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性学术展览,此次展览即是继2020年举办的“汉隶十二品新探”和2021年举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三十品新探”之后,对古代石刻书法艺术遗产的第三次专题性的集中研究和展示。

本次展览选取了商代甲骨文、先秦金文、两汉以及唐宋篆书刻石100余件(套),展览作品经过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名人收藏、题跋和钤印,具体包括刘喜海(燕庭)、陈介琪(簠斋)、吴大澂、陈宝琛(澂秋馆)、费念慈、溥伦(延鸿阁)、吴云(平斋)、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周进(季木)、王瓘(孝禹)、杨绍儁、柯昌泗、李国松、端方(陶斋)、姚华(莲花盦)、方若、容庚、罗复堪、邵章、邵锐、陆和九、曾毅公、唐兰(立庵)、唐复年、冯汝玠、孙伯恒、周康元(希丁)等,展品均精选自国家图书馆、北京文物交流中心等专业收藏机构。除去古代碑帖拓片珍品,展览同时征集和特邀当代书家,对古迹进行研究、临摹与创作,选取学术文章37篇,甄选作品131件。引起社会深度关注。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致辞

卢禹舜在开幕式现场致辞中表示,近几年,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推出了一系列广受学界和社会公众好评的专题学术展,其中“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览项目已经具有了学术品牌的效应。该项目是对金石书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相映照的一种具有当代视野的树立与诠释。本次“篆书廿九品新探”展是该项目的系列展之三,旨在对书法史中的篆书艺术经典进行更有导引性和拓展性的讨论与阐释。我们希望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启发创作实践、强化专业交流。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深入了解书法艺术,让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和专业成果更好地走进当代生活,惠及人民。并倡导广大美术家以作品立身,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精品意识,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徐涟认为,“篆书廿九品新探”是继2020年举办的“汉隶十二品新探”、202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之后,举办的“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览,既有极具文物、文献价值的珍贵碑拓原件,也有当代书家吸收借鉴而创新创作的书法作品,旨在以学术研究推动创新创作,在理论上厘清困惑,在实践中溯本清源,力求在艺术形态不断丰富、艺术概念不断扩大的今天,再度以传统艺术评论中的品鉴方式,探讨建立书法艺术的当代评价标准。更为重要的是,以展览的方式将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创作推向人民大众,倾听观众心声,检验创作成果,在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同时,力求使书法专业与大众审美之间建立更为良性互动的关系,消除彼此隔阂,更好发挥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引领时代审美的积极作用。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致辞

张志清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和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首次合作,并希望两方以本次展览为基础,在画院和国图的未来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说:“在展览筹备阶段,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给予我们多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从深厚的研究成果出发来策划展览,阐释展品,凸显专业性;又能厚积薄发,普惠大众,凸显普及性;同时坚持守正出新,征集创作,凸显时代性。本次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展厅设有分展区,展出国图馆藏中与篆书相关的各式拓本23件,以及由中国国家画院征稿、选展的当代篆书作品42件。我们希望两方在开启本次展览的基础上,在文字与典籍的结合上,在画院和国图的未来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张鹏致辞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作为展览的承办方之一,为此次展览筹备到50件拓片珍品。据张鹏介绍,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0多年来,从社会上收集到大量的流散文物,为各级博物馆提供了数以万件的馆藏品,这些文物的汇聚,离不开包括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此次展出的作品,皆是精心挑选,其中不乏精品文物,而且针对此次展览,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精心择取了秦权的拓本和秦招版拓本,这是秦统一中国时期的两件重要文物,选择他们展出蕴含了文物工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声。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接下来一直会通过举办展览等多种公益方式,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华传统的优秀故事,通过文物上的研究去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致辞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划和筹备组重要成员,魏广君更期待通过展览,借助“品”——这样一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评论方法,将“高古典雅之美”“雄浑苍茫之美”“简淡超逸之美”“奇肆奔突之美”全面呈现出来。他强调此次展览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反对在既往的美学经验上驻足不前,通过这种重塑经典的理想,提倡另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得,即对篆书,尤其是对许多新出土的篆书作品进行新的诠释和新经典化地实现。他还表示,今后书法篆刻所还会不断推出“隋唐刻石十五品新探”“宋元明十家二十品新探”“清十家二十品碑帖融合书法新探”“民国——新中国十家碑帖创研文献展”“当代中国十家碑帖创研文献展”等系列研究展,共同为书法创作繁荣作出不懈地努力和开拓。

《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致辞

李刚田在致辞中强调了篆书拓片珍品的重要学术价值,他说:“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金石作品源深古厚、现代作品张扬明快——古代作品和现代创作形成对比关系是这个展览的重点之一,而且这种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形式碰撞也产生了新的火花。此外,展览还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性课题:即如何将金石篆籀气息,在宣纸中转化出来。这也就对作者提出更新的探索要求。如果说可视性是外在的表现,可读性是内部源深的文化品读,那么,此次展览可以说同时做到了可读性和可视性并重。这是一次言之有物的、成功的学术引领性展览,也是丰富内涵和前卫性并重的原创性展览。”

《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培尔致辞

朱培尔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此次展览,他说:“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二十九品篆书,都不是纯粹书写的产物,而是加入了铸造、铭刻、自然剥蚀以及拓搨等诸多的元素,从而使这些金石铭文有了更多单纯的笔墨以外的美感,这对于改变当下书法创作的单一化倾向与书写技巧的庸俗化倾向,具有引导作用;这个系列展览,秉持着以传统为基点,以创作为导向,以学术为支撑的策展理念。从而引导让更多的书法家与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书法审美观念的提升。我也希望其他专业的部门,也能推出这样启发心智,有利创作与研究的展览,为书法爱好者、观众带来更多的启示与视觉的享受。”

展览现场

陈洪武在接受采访时给予展览很高的学术评价,他说:“二十九品篆书星探在当下意义非凡,展览学术含量与众不同。展览将篆书的优雅深沉、陈厚烂漫在观众面前完全展示出来,看后我内心非常震撼,这种现场带来的视觉享受是图册无法比拟和实现的。优雅的篆书线条在观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古人将内心的沉稳和对自然保持敬畏,都倾注与笔柱之中呈现出来的篆籀之气,都有着重大意义。当代书法创作也更要保持这种虔诚的心态去学习揣摩古人张扬高举陈厚的气韵,从而推动当代书法不断向前发展。我认为这次展览对当代书家的创作有着无限的启发。”

展览现场

胡抗美认为这是一次有别于征稿、评审的展览类型。他说:这次展览在展出之前有着漫长精细的酝酿过程和明确的学术呈现渴望。这次篆书展突出了篆籀之气,这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深入学术提醒。篆隶以及其呈现出来的篆籀之气,是中国书法传统的溯源之处和发聃之地,空间和线条之美是书法创作永恒的本体和关注点。前年和去年的展览,包括这次篆书廿九品展,正是对当代展览中篆籀之气缺失的补充和有效提醒。这三次以及今后还会持续做出的系列展,都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美的溯源、美的提醒和美的传承,展览意义非凡。

展览现场

邓宝剑认为此次展览有很高的品位,他说:“这是一个主题集中、展品丰富的专题展。展览虽以二十九品为题,但实际数量远远大于二十九件。展览不仅展示古代的书迹,呈现了当代书法家对范本的临摹和创作,让我们看到今天的书法家是如何理解这些古文字书迹的。古代的书法范本不是封闭的,而是向历朝历代的人们敞开,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当代书家对范本的理解,一方面呈现在审美意识中,一方面呈现于笔端。今人是从哪个角度理解古人的,理解到什么程度,都能从这个古今对话的展览中窥见一斑。展览对我个人的启发也很大,展览着实难能可贵、值得一看再看。”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分展区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谈到,金石碑刻拓本是存续中国典籍文字与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家图书馆藏甲骨35000余片,金石拓片26万余件,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史料,是精妙的艺术作品,也是书法创作的源泉宝库。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自2014年对公众开放以来,立足馆藏举办了多个重要展览。本次展览两家单位携手共进,优势互补的首次合作,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篆书进行经典化梳理和展示,尊重和继承金石碑刻经典,以展览的形式、篆书的内核,为公众带来一场篆书艺术的审美盛宴。

展览现场

洪厚甜认为此次展览是一次当代艺术家集体对历史回望和对未来的担当。他说:“本次展览除了将珍贵的原件拓片以学术研究的形式集体呈现出来之外,其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除了文献展出之外,还邀请了100多位当今中国在专业领域创作上有成就、有心得、有文化理想的一批艺术家的优秀篆书临摹和创作作品。通过对经典的再发掘、再认识、再思考、再创造,才能温故知新、学古为今。两个板块的对比,正是对中国书法的当代品评给予一个新的视角。可以说这次展览在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形式和学术分量,都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意义。”

展览现场

曾翔表示,本次所展出的展品所拓印的书法作品均来源于原作,观者可以直观地去感受原作者的所情所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这是印刷品所难以具备的,这也是任何有书法情怀和文化情怀的人所能共鸣的。所以这场展览对于每一个热爱书法乃至传统文化的专业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是很难得的机缘。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近距离欣赏如此之多的精品,展览的学术性也不言而喻,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机会重温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展览现场

“篆书廿九品新探”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