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个表情|1930年代,张光宇在上海
你的脸能摆出多少种表情?
有着48种表情的张光宇先生今年120岁了!这些图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摄影发烧友,彼时的张光宇衣着旧式长袍,将自己的摄影肖像连排并置,无意间比安迪·沃霍尔的图像并置早了二十多年。而这48个表情所映射出的自我认识和调侃的态度,使他看上去,仍像一个依然活在今天的人。
2020年12月22日下午,为纪念张光宇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嘉德艺术中心主办、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支持、吴洪亮策展的“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
对已故艺术家个展的呈现,很容易便会流于文献、时间或历史的单一线索。面对张光宇体量庞大的作品和文献资料,为避免展览的最终呈现落入俗套,也因张光宇先生涉足的领域之丰富,通常的陈述不足以展现他的精彩。此次展览选择以艺术家具体的艺术实践为线索,同时提炼出张光宇艺术的12个元素即“12燃”——“世界·生生”“48个表情”“情感·须知”“家居·东西”“民间情歌”“泼克·讽刺”“大地·星岛”“西游漫记”“解放·建设”“神笔马良”“大闹天宫”“衣食住行”12个版块,多维度地展现了张光宇一生极其丰富而多样的成就。
情感·须知|《红楼电影》,纸本白描,30.5×48.5cm,1925年
情感·须知|《梅雪图》,纸本白描,30.5×48.5cm,1925年
48个表情|1930年代,张光宇在上海
张光宇是谁?
策展人吴洪亮在展览前言中说:“有着48种表情的张光宇今年120岁了,遗憾的是大众依然不太知道,他是谁!”近十年来,在艺术界几乎每年都能看到张光宇先生的展览,2012年至今,由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支持或主办的张光宇先生的展览大大小小便有十场,同时也不乏相应书籍和各类出版物。然而,对张光宇先生的认识依然没能跨越圈子的狭小范围而使公众获得普遍的认知和理解。
世界·生生|《漫画家的梦》,1930年3月《上海漫画》第100期
张光宇先生是中国漫画先驱,也是近代杂志大鳄;是新式女性文化开掘者,也是中国家居设计奠基人。他的艺术实践遍及绘画、漫画、平面设计、空间设计、舞台美术、电影美术、壁画、动漫制作、出版、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他参与创办或编辑了《世界画报》《影戏杂志》《时代漫画》《抗日画报》《装饰》等许多在中国近现代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他关注民族文化,曾搜集整理七十余首民间情歌并为之作图;他出版的《近代工艺美术》是中国第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设计的书籍;他为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创造的动画形象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誉为“美猴王”之父;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国家核心形象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光宇骑士
展览入口处
光宇骑士:为了前方
展览入口处的天花板上,宽大的霓虹灯牌点亮了整条通道,指引观众穿过时空的壁垒回到彼时摩登霓虹的上海,去探索艺术家的过往。策展人吴洪亮为展览揭幕时说道,展览名为“为了前方”,实际上是源自光宇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举着的一块牌子。光宇先生不仅用他那支具有能量的笔给我们绘制了最现代形象的中国状态,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他的幽默和勇敢使我们充满力量。展览采用“光宇乐园”的方式把张光宇先生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创造以霓虹灯式的状态给大家呈现,把他在抗战时期的创造以扑克牌的形式跟大家分享。
漫画骑士,《时代漫画》第1期封面画,28x43cm,1931年
吴洪亮在介绍展览的策划构思时补充说:“我把他称作‘光宇骑士’,是因为我们去研究一位如果今天还在世,是一个120岁高龄的老先生的时候,我觉得他充满了青春和童趣。他画了很多作品,但是有一个造型他画了很多遍,就是一匹马上面有一个骑士的造型。骑士的身体是一个墨水瓶,握着一把尺子,手里拿着一杆笔。我们想起张光宇,可能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大闹天宫》的形象设计师,他是一个设计师。但我认为他更是一个视觉的勇士,他把中国人的视觉理念带到现代和商业气息的世界中。同时,他又具有非常强悍的民族精神。这样的一个人,我想并不需要用一个更高大上的名词来形容他,我认为他就是一个以笔为枪的骑士,他用橡皮、铅笔、毛笔、钢笔、尺子,就可以引导我们进入整个光宇的世界。”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在张光宇先生艺术创作生涯的早期,纸质印刷品曾是最具有普遍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人们通过书刊报纸了解世界,而张光宇就是为这些书刊报纸绘制世界图景的人。从1918年开始,张光宇相继给《世界画报》《影戏杂志》《三日画报》《上海画报》《上海漫画》《十日谈》《时代漫画》《万象》《独立漫画》《十日杂志》《泼克》等杂志、报纸、书刊画过风格多样的封面和插图,这些图像是摩登上海都市百态的一面面镜子,并广泛影响了后来的沪上漫画家群体。1936年,张光宇为《新诗库》画的全套封面画,更是一组具有先锋性的现代主义风格作品,与诗集堪称珠联璧合,也是他在书籍装帧艺术上的代表作品。
世界·生生|《新诗库》--《蝙蝠集》封面画,37×28cm,1936年
世界·生生|《新诗库》--《诗二十五首》封面画,43×28cm,1936年
泼克·讽刺|1928年9月,《上海漫画》第20期
抗日时期的张光宇手举“为了前方”,约1938年在香港
“为了前方”是张光宇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做文艺宣传举起的标语。抗战期间的张光宇,在香港办杂志、画漫画,组织漫画协会,举办现代漫画展,展览《把愤怒寄托在枪杆上》等作品,以漫画为武器开展抗日和反对汪精卫投降派的活动。虽历经“湘桂大撤退”等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仍笔耕不辍,于1945年在重庆完成长篇讽刺漫画《西游漫记》。
在策展人看来,张光宇那一代人当年为“前方”所做的努力正是今日中国的基础,是那时“前方”可期望的“未来”。张光宇的创作正是中国早期现代城市文化的形象化呈现。他持之以恒地在整理传统、理解当下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表达的探索,甚至对今天与未来的中国视觉形象的塑造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右至左依次为:寇勤(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李大钧(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理事长)、吴欢(吴祖光长子)、张临春(张光宇亲属代表)、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唐胜(策展人团队)
《西游漫记》《神笔马良》和《大闹天宫》
上海是中国漫画的发祥地。抗日战争时期,漫画成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针砭时弊和表达个人艺术思想的有力武器。《西游漫记》是张光宇先生在1945年秋天画成的一部彩色神话连续漫画,内容旨在讽刺当时重庆反动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全部作品共六十幅,每幅均附有文字说明。对《西游漫记》的创作动机,张光宇先生留有文字记载:“《西游漫记》创作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后,时代从动荡中起了重大变化,我在描绘故事时,不免随着战事的影响导致情节有所转移。……《西游漫记》画得这样花花绿绿,装饰极为浓重,又类似动画片的场面,这些都是作者故意或者说无意中弄成这样。是不是因为用了这样的画法,对神话一类的东西能起一点烘云托月的作用?但是漫画艺术也并不限止适度的装饰性与夸张,只要不是削弱漫画本身的意义和它的讽刺效果。”
西游漫记|第二回第三页
西游漫记|第二回第一页
黄苗子在提及《西游漫记》时曾说,张光宇先生的这些画证明了西洋艺术文化输入以后,知识分子所受到的影响。画面上画的是猪八戒吃了珍膳口吐黄金,中国的知识分子吞进了西洋文化,吐出来的是新艺术的技巧。租界和中国产生了张光宇,因为他有很多机会去吸收飞机和轮船带来的变化。
神笔马良|《神笔马良》(六),27×36cm,1954年。财主觉得奇怪,马厩里哪里来的火炉、饼子呢?
神笔马良|《神笔马良》(十二),27×36cm,1954年;马良不住地画着风,大海卷起滚滚波涛,猛烈地往木船打去。
神笔马良|《神笔马良》草稿图,1955年
神笔马良|《神笔马良》现场动画特效
1950年代,张光宇先生还创作了更为公众所熟知的《神笔马良》故事的插图。1954年,《神笔马良》的故事在作者洪汛涛的笔下完成,并投稿给杂志《新观察》。杂志记者龚之方,邀请张光宇先生为其配插图。光宇先生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并于为中央美术学院收集教学素材途中,在绍兴为他配了12张插图,还编好了版面。1955年2月发表时,选用了6张插图。在光宇先生的创作下,马良的“神笔”得到了更好地诠释,马良的世界在他的“神笔”下栩栩如生。《神笔马良》插图张张画得精美,神采灵动,人物形象动态夸张,笔触饱满,有强烈的戏剧感。
艺术家徐累在小时候曾受到张光宇《神笔马良》的影响,在他看来,张光宇先生有童趣、有童真,也有天趣。“我们讲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徐悲鸿是一条路,徐蒋体系,他们是现实主义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绘画。第二条路是林风眠先生的,包括后面的吴大羽、吴冠中,他们是一条为艺术而艺术的路线。我一直认为张光宇先生是第三条路线,这种路线是最超低空飞行,特别贴近人间烟火。他以游戏的艺术,嘻笑怒骂的态度来应对时代的变化。他是一个冲浪的人,冲浪冲得最漂亮的一个人,以他的方式呈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大闹天宫|花果山水帘洞外景,1960年
大闹天宫|孙悟空造型设计,1959年
大闹天宫|哪吒造型设计,1959年
大闹天宫|花果山水帘洞现场动画特效屏
编剧史航认为,张光宇先生是二次元世界的菩提老祖,他的作品证明了游戏感可能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在我心目中,张光宇先生就是二次元世界的菩提老祖,他让齐天大圣和神笔马良诞生,从而装点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的记忆星空。他活得像个顽童,画得像个先知,笑得像个穿越者。看他的照片跟看他的作品之间不需要思考过度,就是一个完美的游戏感。比如《大闹天宫》的那些脸谱,其实细看他的脸是一个娃娃,甚至你看他多数脸谱都像一个线头,你一拽,拽出来他对这个世界的所有理解。我们经常说到‘情趣’这个词,这个‘趣’不是天然就存在在那儿的,你得有特别深的感情,跟这个世界处处不违和,才能看到这些乐趣。可以说他始终在奋力地寻找这个世界的乐趣,而且找到一分乐趣,他就靠自己的才华把他加工成乐趣,再回应给这个世界。所以你看他的《民间情歌》也能找到那种会心的瞬间。”
从民间情歌到衣食住行
20世纪30年代,张光宇亲自搜集整理出76首民间情歌,并为之绘制插图,这套《民间情歌》纯真、隽永,展现了鲜明的民间趣味和独特的艺术性,并传达出真情实意的感染力,正如他在民间情歌集结出版的自序里所写:“从别人的眼光看来,藏一点民间艺术算得了什么,多么的寒酸相,也配得上说‘收藏’吗?在我却津津有味,认为是一种极好的寄托。我从这里面看出艺术的至性在真,装饰得无可再装饰便是拙。”
民间情歌|豆花开遍竹篱笆,蝴蝶翩翩到我家;妹似豆花哥似蝶,花愿恋蝶蝶恋花。26×27.5cm,1934年
民间情歌|这个世界要有钱,八十公公有人恋;有钱不怕八十岁,没钱最怕两同年。27.5×28.5cm,1935年
《民间情歌》的可爱之处,不仅在于张光宇先生搜集整理出的这76首情歌首首情真意切,充满俏皮而动人的男女情感,也在于张光宇先生为其构思和巧画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嬉笑怒骂、含羞带情,充满画意。冯梦龙所说的“但有假诗文,却无假山歌”,在张光宇先生看来,“我相信世界惟有真切的情,惟有美丽的景,生命的一线得维系焉。”
1935年,张光宇开始负责指导“实用美术图案画函授班”,巧妙设计“衣食住行”标志。在1950年代初,张光宇设计全国民间工艺品展徽章标志时,将图形分解为四个独立图标构成的“衣食住行”标志。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在做服装设计、海报设计、装帧设计、家具设计、舞台美术与电影动画设计等,蔚为大观。1958年他开始设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标志“衣食住行”,并参与到《装饰》杂志的创办工作中。
解放·建设|北戴河风景,纸本水彩,18×28cm,1956年
解放·建设|灯具设计图,18×25cm,1952年
解放·建设|灯具设计图,25×18cm,1952年
在“家居·东西”这一“燃”中,呈现了张光宇先生在1930年前后,设计过的一系列朱砂红洒金家具,这个系列的家具既使用了西方现代设计的手法,又将中国传统的工艺和样式融入其中,其风格超越了单纯维度的东方或西方的审美,被称为“Moden Chinese”。
家居·东西|办公家具设计图,18.8×27.9cm,载《近代工艺美术》,1932年
家居·东西|朱红洒金家具,约1930年
家居·东西|朱砂漆茶几,约1930年
“从这些家具中可以看到具有现代生活意识之后的创造力,无论是延续了大量中国传统的漆器的这种红与黑的色彩关系,还是拐弯的折角、抽屉关系,一定是受到了包豪斯以来的现代设计的影响,而在做文献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件特别重要的出版物,就是《近代工艺美术集》,这本书让我惊艳不已,一页一页翻完,简直就是当时人类可以达到的从建筑、雕塑、装饰,装饰部分比如说有室内、有室外,包括染织、一些平面、影视、海报所有的方方面面的设计门类的一个百科全书。”
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徽章草图,38X28cm,1955年
实用美术社标,25×18cm,1935年
在展览整体的展陈方式上,还借助了数字技术、新媒体、游戏、互动装置等形式,还原和再现了张光宇先生的多件代表作品,通过光、声、风、电、视错觉的交互,通过网络中虚拟环境与现实空间的互动,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张光宇描绘的衣食住行、理想与爱恋的乐园。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500余件,包括张光宇的珍贵原作288件,时间跨度从1918年到1963年,涵盖了张光宇的整个艺术生涯。展品中包括1910年代和1920年代张光宇创作的新仕女形象作品,1930年代设计的家具和《小姐须知》《民间情歌》《新诗库》封面画及讽刺漫画系列作品,1940年代的《西游漫记》及手稿、电影美术海报,1950年代的《新西游漫记》《神笔马良》,参与国家形象工程的史料,插画、漫画等,1960年代的《大闹天宫》美术设计手稿。展览还特别展出了张光宇设计的大量杂志书籍封面,及其设计的“衣食住行”标志的源流及演变,还有反映张光宇各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照片,以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和认识张光宇的艺术和人生。
展览现场,根据《西游漫记》制作的动画游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情感·须知|《小姐须知》(邵洵美著)封面,1931年
情感·须知|《小姐须知》四,1931年
本次展览将横跨圣诞节、元旦、春节、情人节、元宵节等节日,展期长达三个月。据悉,在展期内的多个节庆节点,展览团队还将根据张光宇的创作推出特别策划的活动,同时展览期间也将基于张光宇创造的诸多理念及形象推出丰富而多彩的衍生品。
据悉,展览已于12月23日起对公众开放,并一直延续到2021年3月14日。(台馨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