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嘉宾合影
2020年12月19日下午三点,第三届“iArt青年艺术计划——时间节:重思存在主义”于原·美术馆正式开幕。当日,开幕式现场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获奖者为八位艺术家:
艺术家江城荣获一等奖;艺术家王长城、高文谦获得二等奖;易宝星辰&张珂瑞&张友杰、兰池、谭淦泉、王莹、严一棚等五位(组)艺术家获得三等奖。
颁奖仪式之后,一等奖获得者江城发表讲话。他向所有评审嘉宾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谈到本次iArt对所有参展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包容且多元的展示平台,他祝愿iArt青年艺术计划能越办越好,也期待在未来能和原·美术馆及其他优秀的机构有更广泛的合作空间。
原·美术馆馆长薛薇、嘉宾王朝刚为一等奖获奖者江城颁奖
一等奖获奖作品 江城 子非鱼 装置 鹅卵石、化石、陨石、垃圾塑料、水、沙子、海盐 尺寸可变 2020
作品简介:
雅安是长江源头,我选择水生物为创作主题,采用当地的鹅卵石、化石、陨石为载体,把河里打捞出来的塑料垃圾与鱼作结合,通过提炼、夸张将塑料美化、生命化,从而突显其材质特征。在自然界中,很多美丽的色彩本身就暗示着危险和死亡、食物链轮回等生态问题。鹅卵石与鱼关系密切,引用当地化石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生命的载体,证明这里曾经属于海洋,为作品代入时间的概念。关于雕刻手法,我没有过多限制,石头是有生命的,鹅卵石“相由心生”,面对每块鹅卵石我会去解读它的心声或者说记忆,根据它的特征来创作符合它的那一条鱼。
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来看,这应该属于我的一种处事方式。《子非鱼》是我解读当下的产物,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
对“时间节”概念的看法:
我觉得以我这次参展作品来回答最好不过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生态主题创作,加上2019年春节期间疫情爆发,我被封闭在家中,心情很是压抑、紧绷,所以最终选择了出去走一走,去寻找心灵的那一片净土。结果去到新的地方,依旧是被封锁的状态。可以说,这就是我和当下时代的一种联系。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子非鱼》出现了。
评审嘉宾宋振熙、彭玮为二等奖颁奖(获奖者之一高文谦未到现场,图为获奖艺术家之一王长城)
二等奖获奖作品王长城 π行为录像记录,三屏录像装置 时长:13分35秒,2020
作品简介:
于寺院中邀请五位法师执行一次特殊的日课,完成了在审判庭中背诵圆周率、绕信号塔、放生桌椅等一系列仪式。
对“时间节”概念的看法:
对于“时间节”这个概念,“节”作为一个“节点”来解释,是我相对比较认可的。它可以发生在时间的片段上截取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点,它都可以称之为节点。但是之于“时间”,我可能和主流的历史进步主义者不太一样,我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在我看来,历史不光光是进步的,它也有可能是倒退的或是循环的。所以说,在这个作品里面,如果说作品名字“π“是个隐喻的话,那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环形结构,它是一种圆满。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作品中,有很多部分都是和环形结构有关的,比如绕塔、绕塔时的音乐(音乐用的是贝多芬的月光)以及审判庭里徽标的形状。除此之外,甚至还包括僧人的脑袋和尤为关键的圆周率。
二等奖获奖艺术家高文谦
二等奖获奖作品 高文谦 数据入殓师 影像时长:9分44秒 2020
作品简介:此作品探讨已经到来的数字遗产问题,艺术家构想了一个数据入殓师的职业,用她的视角审视人们留存于世的数据。数字遗产承载了亡者生前的回忆和喜怒哀乐,顺着数据留下的线索,我们沿着数据坟墓的小径,探索个人记忆深处的秘密。
对“时间节”概念的看法:各自的生活时间节点是人生活中重要的时刻,而我们的记忆由这些重要的时刻串联起来。有时候我们觉得人的记忆是绵延的,而实际上一部分时刻因为其重要性(或说某种原因导致其刻骨铭心)被放大,时间节点在人的生活中常被唤醒强化,这些重要的时间节影响着人们一生的情感,抉择,甚至命运。我作品中思考这个问题,被数字媒介记录下来的时刻成为了被强化时间节。人们的硬盘(作为人脑记忆的延伸)空间能存取的图像会比人脑多得多,这些数据也会形成记忆的时间节。有时候人脑会特别记住一些东西而遗忘某些东西使人们的生活得以继续。而数据的记忆更加机械、平均(尽管人们可以选择去删除)。
艺术家高文谦已经是第二年参加IArt青年艺术项目,虽然未能来到展览现场,但同样通过VCR参与开幕前作品演讲,本次参展作品《数据入殓师》获得了专业嘉宾评审们的一致好评。
策展人陈姣皎与尹丹为三等奖得主易宝星辰&张珂瑞&张友杰、兰池、谭淦泉、王莹、严一棚颁奖
三等奖作品 景 |景 兰池 绘画装置,920cm x 108cm x 105cm 2020
作品简介:
作品由多幅绘画组合,绘画内容以城市边缘化的人物、树藤、动物为题材。再运用镜面,制造多维空间,使真实绘画空间与反射的绘画空间被构建在同一水平线上,营造出一种荒诞无稽的社会景观。我刻意在镜面上制作了一些昆虫,这些昆虫与镜面折射出的空间相互参照,产生位移,从而令虚拟与真实两个空间相互质疑。
《景|景》系列作品出发点是运用除了架上绘画之外的媒介来打破传统绘画在空间上的审美维度,让传统绘画从二维墙面的展示形态上释放出来。在我看来这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的展示形式,而且更强地链接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最终让画面的叙事温度更加浓厚且更易被人察觉!
对“时间节”概念的看法:
我相信每个参展的艺术家对“时间节”这个概念,尤其是“时间”二字都会特别的敏感,因为今年是个特殊的时间段,无论是外界的信息接收量还是当下的语境,大家的境遇也都差不多,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次展览中,我们能看到以“存在主义”这个概念为基点,每个艺术家都以不同的媒介、方向、视野去探讨这个话题。抛去艺术家的身份,把自身置于一个观看者的角度来说,我从别的艺术作品中学到了很多,能够在很多作品中达到一种共鸣。其实在我们这一代年轻艺术家中,有个现象是“当下时代的信息都是相互充斥的”,为此我们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去做一定的概括,重组再解构,并最终回到自己的作品?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代的工作逻辑吧。
三等奖作品 王莹 租赁一平方米 社会介入实验影像 38分51秒 2020现场图
作品简介:
城中村,由于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低廉的生活成本,成为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聚集地。《租赁一平方米》选取生活在城中村内的个体,在租户狭小的生活空间内租赁一平方米,租户在丧失了对这一平方米的使用权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打破。而建立在这一平方米上的惩罚机制则将租户的行动与金钱直接关联在了一起,这一持续在场的规则,使租户的日常行动成为一次次与规训自我、规训他者之间的博弈。而我,作为这一规则的建立者,也同时成为监视这一切行动的隐形控制力量。这一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介入方式,将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境遇以一种更加残酷与极端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而在疫情的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城中村内的临时劳动力由于缺乏各种保障制度,他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与生存压力,也为此介入行动增添了更加悲凉的色彩。
对“时间节”概念的看法:
在生活中,每个人感受到的时间点都是不一样的。疫情是一个更为显著的时间点,当这一事件、现象进入到生活,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干扰,而每个人在自我生活中,从某一节点所感受到的变化都是有所不同的。就拿我作品中的参与者来讲,“一平方米”最先进入到他/她的空间后,他/她们自身会感觉到不适应。在开始的前半段时间,他们所要做的或者说也只能做的就是如何与这“一平方米”相处,如何去适应是这段时间节点所要解决的问题。但到后半段的时候,他们开始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个体而言,很多身边人和‘我’一样,都是住在城中村,这种社会困境的缘由是否和社会制度有关。我做这个作品的初衷是希望参与者在与这一平方米相处的过程中,渐而会生出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这个节点究竟发生于何时,住在城中自身在社会中的困境,并不是非常清晰,但是这件事情也许会对他整个宏观的人生来说,会是一个大的节点。
三等奖作品 记忆的消逝,严一棚 材料:摇摆器、时钟、木、报纸、镜片、药片、影像,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该作品来源于作者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忧虑,它是以参与、对话的方法去讨论时间、记忆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关系。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顶部的摇摆闹钟,“滴答”的声响既是记忆的重复,但又是无意义的重复,是时间消逝的证据。其次是作品的重点——墙面视频的展示,作者邀请了20位对该症有深切体会的人谈论有关该症的话题。视频被放入仿铁锈的木盒中(暗示时间的侵蚀),并将其置于和病症相关的新闻报纸上,观者观看视频只能通过作者设置的唯一窗口——一扇扭曲的镜面:它代表一种窥视的视角。视频经过慢放处理,没有声音,呈现出画面变形和时空穿梭的感受,它代表大部分人轻视阿尔兹海默症的现状,亦呈现患者与世界之间的疏离关系。最后作者在地面上放置了一些药丸,并投射祖母身患该症的模样,它是病人的日常,也是消逝和留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整个空间环绕着时钟清晰的“滴答”声以及音频微弱混乱的声音。作为参与式艺术,《记忆的消逝》避免设置固定意义,而强调参与者的经验。
对“时间节”概念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认为时间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就像生命一样不可倒退。时间节就像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或者说一个节点。就好比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个阶段的结束,当然这个结束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划分阶段,这是一个连接点。就像我的作品是讨论时间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有时间的存在才有可记忆的东西。但是对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来说,他可以说他忘记了他的一生,但时间呢?时间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他的身上,没有人可以否定。这就是时间的客观之处。
三等奖作品 蜉蝣日记 易宝星辰&张珂瑞&张友杰(组合)动画主创:易宝星辰、张珂瑞、张友杰,制片人:艾胜英,音效:段得路、童轶秋、武杨,时长:14分05秒, 2020
作品简介:
生命是一束打破黑暗的阳光。茫茫宇宙之中,人类乃至世间万物向死而生的过程,都如蜉蝣一日般短暂而绚烂。请在活着的时候去好好感受这个世界。作品以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和一天的时间作为线索串联,时间从0点开始,到次日24点结束,其间穿插3个小故事。
对“时间节”概念的看法(易宝星辰):
我的作品就是关于时间的主题。我对时间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可以把人生理解为从零点到六点、十二点、十八点再回归到零点这么一个过程,六点的时候在幼年,十二点是壮年,十八点的时候是老年,这样来看宏大的人生和我们日常是有所关联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时间节的出现也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是一种循序渐进。另外,时间是过程性的,但并不一定是一直前进的,而也有可能是循环,就好比“返老还童”。
三等奖作品 隐私奏鸣曲 谭淦泉 声音装置,材料:树莓派、光敏树脂、金属、自制发声器、投影 170cm × 170cm × 45cm,2020
作品简介:
作品所研究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隐私透明化的现象,每个人置身于“网络”这条利益链之中不可避免地通过暴露隐私数据换取便利。作者尝试以自己的隐私数据作为素材,以个人的位置数据作为装置的驱动力,把抽象的数据通过映射的方式转化为观众可切身感受的一首无序奏鸣曲,而弹奏这首曲子的表演者是一个类似于图腾衍化而成、外部被骨骼包裹着的数据生命体,它通过抽拉自己的身体器官来完成演奏。装置整体造型的灵感来源于古代各地区不同的图腾崇拜,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希望通过创作一个“动态图腾”以记载“大数据”这个划时代的特征。作品看似是作者在消费自己的隐私数据,或是对数据共享时代弊端的调侃,而实际目的更倾向于对数据作为未来艺术创作的一种特殊材料的探索。
展览现场
iArt青年艺术计划是由罗韶颖出品,重庆原·美术馆及涅米文化主办的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含展览、对话沙龙、驻地创作、商业跨界、衍生品开发等多项艺术活动的评选性艺术项目。在该项目中,主办方将艺术作为媒介,为城市、社会导入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讨论,探讨青年艺术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中的可能性。
继2018年始开始,iArt青年计划已举办过两届,分别聚焦于人与城市、未来科技的关系。本届展览承接前两届,以“时间节:重思存在主义”为主题,旨在呈现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青年艺术家们针对人之生存状态、存在意义的思考。此次投稿艺术家数量高达603位,作品涵盖装置、雕塑、多媒体影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其中架上作品所占据的比例最大,为48.04%,其余作品比例依次为综合媒介装置、视频/行为影像/动画、摄影、雕塑等。
评审现场
入围名单:0027BS、洪宁&赵小锋、章艺源、易宝星辰、吕晓凯、陈江屿、史阳琨、赵梓君、刘天明、李婷婷、单飞达、邵丰田、吴壹华、杨雪勇、丁鸿丹、杨家栋、程晓芳、卢思屹、李晓琳、王长城、徐立霜、高文谦、谭淦泉、王培生、吴亚哲、严一棚、武文博、邝智轶、金明宗、罗凯、高上、郑璇、兰池、奚雷、曹杰、董豪、朱亿、怪悟、赛音、安阳&Kanes&3ASiC、崔译、江城、陈琪、冯强、刘婕、王莹(排名不分先后)。
嘉宾及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原·美术馆馆长薛薇
原·美术馆馆长薛薇为展览致辞,感谢大家到来共同见证iArt青年艺术计划的成长,她对iArt的日益成熟和青年艺术家的不断进步感到惊喜;同时,她也表示原·美术馆和涅米文化将持续为青年艺术家搭建成长的平台,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年艺术的发展,为青年艺术家们链接更多元、更专业、更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策展人陈姣皎
策展人陈姣皎向在场的来宾表示了感谢,同时表达了本次展览主题的初衷,“时间节”这个词来自哈姆雷特式的呐喊,这是一种放情,最择肝裂胆的情。生存或死亡,地狱或天堂……时间节就像命运的十字路口,而展览则更多地关注于挑战、机遇与冲突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命运转变。
策展人尹丹
策展人尹丹则在感谢之余,向大家分享了这届iArt筛选作品的艰难。他表示,本次iArt青年艺术计划的投稿作品都超出了组委会的意料,这些青年艺术家创作的角度和思路都非常开阔新颖,他们展出的作品也值得大家驻足停留、仔细观赏、品味与思考。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021年2月28日。(文/李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