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肃穆的乐曲来源于天地,有序的礼仪亦是天地孕育而生的产物。祖先们在2500年前的《礼记·乐记》中已然把音乐抬至与天地一道相提并论的极高地位。《礼记·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览现场
天地同和 礼乐溯源
2020年8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向公众开放参观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即取意于此,系统展示了反映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演变历程的代表性物证,彰显中华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自古以来,音乐既是传统治道的有机组成,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它穿过历史的浩荡激流,充分见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历程。
展览现场
早期中华文明遗址中,就有以笛、哨为代表的吹乐器和以钟、鼓为代表的击乐器出土。先秦至汉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乐器更加复杂化,出现了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同时,以琴、瑟为代表的弹弦乐器的产生,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提供了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流日益扩大,外来乐器广泛应用于各式演奏场合,诗歌、壁画等艺术形式记录了“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繁盛景象。宋元之际,戏曲艺术正式确立并不断发展,乐器的运用和改良达到新的高峰,以马尾胡琴为代表的弓弦乐器的地位正式确立。明清两朝戏曲、歌舞、说唱等包含音乐元素的艺术样式日益繁荣,塑造了生动多彩的民间艺术成就。
贾湖骨笛
古韵相生 展陈和鸣
该展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南3和南4展厅,步入展厅前,门前投影上飞来一只火凤凰,腾飞的凤凰并非偶然随意的装饰,而是从国博馆藏文物当中提取出的一个凤凰图案制作而成的动态展示效果。不仅如此,从北朝到明代每一个展览章节都会看到有一只凤凰投影在地板上,引领观众参观。凤凰图案的选取从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到明代的瓷器,端庄各异的形态与各个时代的文艺特征相辉映。
中唐 九霄环佩琴
展览随凤凰于飞的指引分为四个部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钟鼓喤喤,大音至乐;丝竹相合,妙音飞花;云间锣鼓,日月同辉。集中展示馆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单位商借的文物共计200余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环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乐器珍品,系统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突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辅德化、养性情、娱民众的文化价值。
展览现场
空间设计上,为了能够凸显古代乐器作为文化符号的代表意义,展览尽量用古代建筑风格呼应各种器乐的摆陈。展厅设计使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帝景和建筑元素,包括屏风,园林等建筑小品。整体空间格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的古建形式,划分出五条主线,其中两条线在具体元素的运用上,选取了高台屏风楼广的一些演绎。一场好的展览不仅是主题独特,展品珍贵,展陈之物与所处环境的融汇共生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所谓琴瑟和鸣,很多时候不单只两种乐器的和声,更多则是一种内外相融的和谐意境。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古乐绵长 启迪现代
展览接近尾声,出现了很多二十世纪以来的新乐器,甚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改良乐器,这早已跳脱出了“古代乐器”的范畴,然而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告诉公众,直到今天我们的祖先,总结下来的一些关于乐器、音乐的发声原理一直被沿用下来,到今天我们还依然在使用,可见古人在音乐造诣上的不朽智慧。
中国音乐文化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这些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乐器,串成一条纵穿数千年,有意义,有生活,有生命的脉络,虽无声却回荡至今。(文/庞雪姣 图片提供:中国国家博物馆,摄影/余冠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
开幕时间:2020年 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