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青云田野写作奖”顺德启动 15位学者与艺术实践者对话分享

“青云田野写作奖”顺德启动 15位学者与艺术实践者对话分享

时间: 2020-01-07 11:49:34 | 来源: 艺术中国


分享会现场图

2020年1月5日, “形在江海——珠三角田野写作分享会暨青云田野写作奖启动仪式”在顺德美食博物馆二楼举行。本次分享会是基于2019年由青云文社研究所组织的珠三角龙舟制造与存续调查工作而进行的一次总结性分享和交流,由青云文社研究所主办,顺德华侨城支持,大乾艺术策划执行。


“  今天从事田野的观照应该是从各种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和观察事物与现象。”——范可,南京大学人类学所所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  最后我总结了一个傻瓜理论,做一个兴致勃勃的傻瓜,比一个身份似乎很高的研究者,更容易进入话题。”——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人,是你我一样的人:他们在田野中作息,和你我一样在田野中作息。”——康赫,戏剧导演、影像作家、小说家、影像写作实践者

分享会由远及近分作三大议题:“何谓田野?”、“学术视野下的龙舟‘田野’”、 “创意视野下的龙舟‘田野’”,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艺术实践者一起,先从广义上探讨了田野的历史、概念与方法,再聚焦于龙舟调研的“田野”故事,用话语、分析和艺术创作接近、反思、理解田野,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多元、丰富、相互碰撞的空间。

在分享会现场,“青云田野写作奖”也宣布正式启动。奖项由青云文社研究所联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设立,顺德华侨城和《打边炉》提供支持,是对有着近350年历史,但今天已经消失的青云文社的崇文重教、振兴本土的文化精神的呼应和继承。

刘庆元,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副院长

何谓“田野”?——从广义概念到龙舟文化的多重解读

“田野”是人类学家对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的地方、场所的统称,“田野写作”则指基于田野调查形成的著述。在上午的分享中,南京大学人类学所所长范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邓启耀,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凯模,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南鸿雁,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副院长刘庆元,音乐创作人张楚,作家康赫等7位分享人从田野研究的过去和现在,木刻创作、音乐创作和人类学,影像写作及视觉文化等方面探讨田野概念和方法。

南鸿雁,青云田野写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音乐学院教授

分享人以各自与社会现场互动关联的路径作为出发点,“田野”这一概念在7场马拉松式的演讲中逐渐丰满,并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形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邓启耀教授的田野工作在时间、空间多点坐标下交错的社会现场中开展,一方面保持时刻鲜活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这种不被刻板印象和既有知识结构所束缚的“兴致勃勃的傻瓜”姿态也让他更好地在田野中知晓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了解社会纠结的历史渊源,从而形成自己灵活、多元的工作轨迹。在浙江音乐学院南鸿雁教授对中国本土天主教音乐的研究中,传统并不是对过去的简单继承,亦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而是在与具体的历史地理环境相结合下,孕育而生的细腻文化认知。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副院长刘庆元教授通过木刻印下他对社会的兴趣和观察,他说到:“作品不重要,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当中,重要的是要不停地去寻找素材,让人无法停滞不前,相遇则是我对传播和文化的期许。”这亦成为对上午分享内容最恰当的总结。

张楚,诗人、音乐创作人、特邀龙舟调研写作者

汤溪,独立策展人、艺术作者、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本科及艺术史本科、荷兰乌特勒支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

肖剑,中山大学教师、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博士

徐文奇,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在读

田野写作分享会的第二部分为“学术视野下的龙舟‘田野’”,三位田野调查者分别从龙头雕刻、龙舟制造以及在对田野的反思中讲述他们与龙舟的故事,以学术视野挖掘更多龙舟与社会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山大学教师、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博士肖剑通过五个部分来讲述她对龙头雕刻的观察和发现,从当代流行文化中龙的形象切入,呈现出传统龙头在形态上的独特性及在地方文化上的重要意涵。广东财经大学教师、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严丽君则以龙舟制造为视角,关注龙舟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龙舟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物,而是有着自身独特生命史和演进逻辑的行动主体。

关凯恒,广州人,街头摄影师,曾于杂志社《That's》任摄影师

最后,在“创意视野下的龙舟‘田野’”主题中,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学科背景的5位讲演者分别从他们擅长的表达媒介出发,以自身独特视角在田野调查里找寻创作灵感,不同于一般的田野工作者,除了认识与梳理历史语境下的龙舟文化,他们更是试图连结当下与过去,通过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与解读,进而开展面向未来的实践与行动。广州 studio dodo 版画工作室运营人、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毕业、布朗大学英语写作艺术硕士度度,强调从龙舟田野中提取元素,对龙舟文化中的龙鳞、水波、浮萍等重复性图案加以重组,激发更多创作的可能性。不同于一般的田野工作者,除了认识与梳理历史语境下的龙舟文化,五位艺术实践者更是试图连结当下与过去,通过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与解读,进而开展面向未来的实践与行动,激发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严丽君,广东财经大学教师、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


度度(刘蔚群),广州 studio dodo 版画工作室运营人 、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毕业、布朗大学英语写作艺朮硕士

林芮襄,“小箱子字幕组”公众号运营人,毕业于巴黎一大-索邦大学图像与现行艺术专业


巴朗和儿子一同演出


岜農在现场表演

岜農在现场表演

分享结束后,在夜幕逐渐降临的会场庭院中,独立音乐制作人巴朗还与瓦依那乐队主唱岜农共同带来了一场特别演出《站在那坡唱山歌》。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邓启耀教授介绍“青云田野写作奖”内容

首期“青云田野写作奖”正式启动——一次立足珠三角跨文化观察

在分享会期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青云田野写作奖”学术委员会五位成员之一邓启耀教授宣布“青云田野写作奖”正式启动,分设“最佳写作奖”、“最佳艺术奖”、“最佳田野奖”三项大奖,首期奖项将在参与珠三角龙舟制造与存续调查的8位写作者之中评选产生,计划于今年3月颁发。届时,调查的相关工作成果也将正式出版。

巴朗(胡茂帆),音乐人、历史教师

邓启耀教授表示,此次参与“青云田野写作奖”的写作者们多元的身份背景,得以使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看社会,这也正是评委们所期待的成果展现。此外“青云田野写作奖”的评委来自多个领域,在评判上也会更加多元化,和写作者共同完成一次立足珠三角跨文化观察的过程,本身就形成了对“田野”另一种有趣的解读。

据“青云田野写作奖”项目召集人陈东介绍,本次调查自2019年初启动,部分成果已在今年6月以“形在江海”为主题,在顺德龙舟汇博物馆以展览的方式分享给公众,让大家得以较全面地一览顺德、东莞、番禺、三水等地的传统龙舟和龙头制作匠人和工厂的分布和传承情况。

未来,位于顺德欢乐海岸PLUS荷苑的“青云文社研究所”将以“地方图谱, 城市文化平台”为定位,一方面致力于青云文社相关历史的研究,一方面持续开展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本土文化梳理,并通过出版、影像、展览、讲座、文创等载体呈现,让公众能以更亲近和熟悉的方式了解珠三角本土文化。

海报

“青云田野写作奖”顺德启动 15位学者与艺术实践者对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