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揭示艺术与科学的非平凡关系 ——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述评(二)

揭示艺术与科学的非平凡关系 ——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述评(二)

时间: 2019-12-11 09:00:44 | 来源: 艺术中国

论坛嘉宾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会场留影

文/凌敏

陈列和展示即有作品与文献是大多数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各种画展、艺博会的主要工作。但在上海黄浦江西岸举办的首届“未来实验室(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没有沿用这种模式。在由工作坊、论坛和展览三大板块组成的全部活动中,工作坊与论坛占有很大比重。而博览会的展览呈现虽然布满了西岸艺术中心的三个展场,但它主要还是一种示意图式的安排,是与“未来实验室”相关的环境布置,不是一件件独立作品。因此博览会的重点是要依托论坛和工作坊现与会者的新思想。在这样的场合,要能激发参与者畅谈自己的新发现、新想法,组织工作十分重要。为此,博览会开设了四个论坛,其中之一是《创生与精确:艺术科学和设计之间的非平凡关系》,它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一起领衔举办,也是本次博览会的重头戏。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这么做不是将参观者由观众变成了听众了吗?没错,“未来实验室(Futurelab)”的参观者确实需要调整一下观赏习惯,不仅要看展台、看演示、听演讲,还要参与互动。即便在论坛环节也是如此。在《创生与精确:艺术科学和设计之间的非平凡关系》这一单元,观众见到的不只有艺术家,更主要的是来自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界的专家以及哲学和史学界的专家。从他们跨学科的演讲与展示中,可以听到、看到与以往不一样的概念、想法与做法,感受一种前所未有的跨学科、跨门类、跨业界、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便是由工业革命以来实行的文理分割旧体制走向解构、走向统合的新浪潮。

本场论坛主席齐林斯基做主旨演讲

换一个角度观察,从参观者的年龄构成看,年轻人的占比很高,活跃在创新领域里的新潮人物不少。一些年轻的新锐艺术家出于对新科技、新思潮的敏感,从各地赶来聆听演讲。大家为什么会在繁忙的年底有这种雅兴来这里呢?因为历史走到今天、经济社会走到今天、科学技术走到今天,已经面临变局,需要突破,需要有融合性思维与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需要有崭新的创作与审美体验。而在“Futurelab”博览会,可以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一些正在躁动的创想,感受那个正在形成的新浪潮与每个人的生活有关,特别是与年轻人的学习、工作、志向高度相关。这就形成了一种期待,一种好像聆听发令枪似的期待。

齐林斯基回应嘉宾的提问

不过,对于艺术与科学融合,本次论坛到底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会议主席、柏林艺术大学教授齐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早在1970年代就有探索。比如对声音、电子音乐与诗歌的研究等等,在着手这些实验项目时,研究者非常重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强调信息处理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到1990年代,德国建立了艺术与媒体学院,从艺术与技术等不同角度探讨不同性质的问题,包括表演艺术、摄影、音乐、声音、装置等等。齐林斯基的专长是媒介考古与科技文化。在这次演讲中他重点想阐述在艺术与科学这两个不同的思维领域如何重建不平凡的关系。

鲁明军回应齐林斯基的观点

齐林斯基认为,当我们在上海“未来实验室”谈到艺术与设计时,它指的是一种受到科技影响的理论与实践;当我们谈到科学或工程时,我们设想的概念是多元的,并对艺术和设计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心。在他看来,西岸艺术中心推出“未来实验室” (Future Lab),为艺术、设计与科学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论坛。大家的想法越多样,就越喜欢在这个实验室工作,越能够在这种独特场域中获益。对于齐林斯基的演讲,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鲁明军做了回应。他认为,最近这两三年,在中国十个展览中有一半是关于艺术与科学的。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都在推这类项目。包括这次博览会,让他大吃一惊。他感到疑惑的是,艺术与科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艺术家到底是技术的生产者还是技术的用户而已?当艺术家像技术人员那样作为生产者时,从艺术角度讲,到底是解放了呢?还是又陷入了一个新牢笼?问题很尖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部主任莫妮卡·贝洛谈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对此,西班牙艺术史学者莫妮卡·贝洛(Monica Bello)根据自己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工作经历谈了自己的看法。莫妮卡·贝洛认为,科学是一种研究领域,需要聆听其他领域、其他方面的反馈。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艺术也是核子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尽管这个研究中心探究的是宇宙开始时是什么样子,并致力于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但推动艺术家与物理学家的对话也是他们的工作。该中心从2011年开始就有了艺术项目。作为该中心艺术部主任她主要负责艺术家的驻地与项目委派。她长期关注新兴文化现象,致力于艺术与科学的跨界行动,以促进艺术家与物理学家、工程师的合作。在她看来,目前人们对跨学科的混合领域有浓厚兴趣。从科学家实验室到艺术家工作坊,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互动正在重新组合。在这次演讲中,她还谈到了跨国协作问题,以及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如何演变发展,这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意义非凡。

秘鲁跨界策展人何塞·卡洛斯·玛丽亚特吉回应大家提问

而来自秘鲁的何塞·卡洛斯·玛丽亚特吉(Jose-Carlos Mariategui)是一位作家、策展人、企业家。他拥有秘鲁一所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学位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信息系统与创新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他是ATA(Alta Tecnologia Andina )项目创始人,该项目致力于拉丁美洲的创造力、技术与创新。他也是秘鲁独立200周年庆典顾问委员会成员、英国人工智能和社会顾问委员会成员。在这次演讲中他介绍了过去五十年拉丁美洲与其他地区在艺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交流状况。在他看来在特定背景下确定这些交流并不能证明它们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是通过不同的艺术与科学实践而产生的。为表示对上海的敬意,他还介绍了何塞·卡洛斯·马丁纳特(Jose Carlos Martinat)为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所做的项目。

来自德国的罗德里戈·佩雷斯·加西亚(Rodrigo Perez-Garcia)是马克斯·普朗克胶体和界面研究所成员。他拥有化学博士学位和理论化学与计算模型硕士学位。这次演讲,他重点介绍了由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策划和协调的艺术家驻地项目——“美学合成:艺术与科学的知识链(KLAS)”。这是他与合作伙伴卡特琳娜·贝南卡萨(Caterina Benincasa)携手推动的艺术与科学跨界互动项目。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实施多学科活动,催化一个地方的在地现实与全球文化的联系。罗德里戈对艺术和科学的交汇点特别感兴趣。尤其在纳米技术、界面现象、循环、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他喜欢用科学方法来探究并付诸实践。他的合作伙伴卡特琳娜·贝南卡萨拥有物理学和哲学学位,曾主修美学和当代艺术理论、科学史和世界遗产研究。她对于艺术和科学实践、认识论和美学的结合、艺术研究和社会参与等问题都有涉略。而艺术与科学知识链(KLAS)项目意在打破学科壁垒,让大家共同分享富有远见的智慧。

蓬皮杜艺术中心新媒体馆藏部主任发表演讲

伊里尼·米雷娜·帕巴迪米特里欧(Irini Mirena Papadimitriou)是曼彻斯特创新实验室与艺术组织Future Everything的创意总监,她曾任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数字项目经理。她也是沃特曼斯新媒体艺术项目负责人,创客大会(Maker Assembly)联合创始人,人工智能与生活艺术、ACM Siggraph(数字艺术领域终身成就奖)评委。在这次演讲会上,她谈到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在机器决策中的作用。在她看来,该组织可以通过一个移动开放的平台,与艺术家、学术机构、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促进相互间的对话交流。这其中有一个重点是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遭遇的挑战。艺术家们能否提供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展示人工智能的影响,将面临一系列技术与社会问题。

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向帆副教授则从数据技术的角度,对可视化回溯、动态媒体设计与数字视觉化设计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向帆曾在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出任过人工智能访问教授,在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做过研究员。本次演讲,通过几个项目展示了如何利用数据进行可视化回溯历史、解读历史的实验。 其中关于全国美展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解析结果放到网上后已有上百万人点阅。尤其是对获奖作品的数据分析,引发艺术批评界人士的不同反应。

演讲者与回应者不时碰出思想火花

在“未来实验室(Futurelab)”这个平台上举办的本届论坛,讨论的议题面广点多、信息量大。其中谈到的不少艺术与科学融合项目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实验项目,有些想法和做法还在试探中,这给与会者不少启发,也成为本次博览会最引人回味的亮点。(本文作者为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主创,图片提供:Futurelab)

延伸阅读:在跨界融合中寻找未来之门——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述评(一)

揭示艺术与科学的非平凡关系 ——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述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