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巴山夜雨时——许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3-13 09:22:4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罗中立寄来一大批水彩、水粉画的资料,其中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生时代的习作,有旅欧时的颇有洋味的作品,还有近年来坚持不辍的钢笔淡彩。这些作品就如一张幽蔓的大网,把我没头没脑地罩在“文革”之后中国美术发展的悠长的记忆之中;同时也罩在自己绘画道途的浓浓的回忆之中。个人的成长历程与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相叠合,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历史命运的特点,这其中,罗中立更是一个重要的标杆。

  罗中立的名字是镌刻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他的《父亲》,那张老实巴交的农民的面庞,悬在现当代中国的屏幕之上,成为最动人、最有代表性的视觉形象之一。1999年12月底,我和罗中立一道参加成都“世纪之门”的展览,共同接受成都传媒界的采访。罗中立不善言辞,他要求用川音作答。当他用川音言说时,马上有了农民拿锄头一样的熟练和热情。年轻的记者们好奇地向着自己的童年的记忆发问,罗中立却陷入了遥远的记忆之中,他仿佛要从记忆中挖掘什么。《父亲》的最早的创意取自四川美院旁边一位掏粪的农民。农民的肩上总压着沉重的担子,日复一日,这位农民承受着担子的重压,承受着生活长途的重压。但这位农民却总是那样温和,那样沉默,那样安命顺受。罗中立在记忆的深处说:“有一个夜晚,我从灯光下,看到了他的脸,他的牛羊般善良的目光。”在那一刻,在那个平凡的夜灯中,罗中立看到中国农民的脸庞和他那巨大深沉的苦难与自足。“只有这样,只有在巨大头像面前,才令我感到他沉重的喘息,感到他暴突的青筋和皱纹;感到他那烟叶和汗拌和的浓味;感到他皮肤的颤动和渐渐渗出的汗水,以及嘴唇深处包裹着的残牙……”罗中立如释重负,吐出这番话来,眼中闪着一份恳切和诚意。此刻,他的脸上闪着“父亲”般的神采。

  罗中立从那掏粪农民的脸上,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承受和担当,对苦难艰辛的承受和担当,对丰收劳作的承受和担当,对岁月命运的承受和担当。“父亲”在喝水,他的身后却是一片金黄,这牛一般的命运扛在农民的肩上。在那灯光照亮的一刻,曾经当过大巴山农民的罗中立,他的农民的情感、农民的精神浮现了出来。真正令罗中立遭遇农民的生动面庞的正是这份情感和精神的“灯光”。罗中立对大巴山的农民、大巴山的生活有着对“父亲”一般的感情。《父亲》创作至今已25个年头,这四分之一的世纪,沧海桑田,星移斗转,但对农民的眷恋始终没有变。罗中立坚持画农民,画大巴山;罗中立经常要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回到“父亲们”的身边;罗中立要求以大巴山圆塔型的砖窑作为原型来建造他的房子,在里边日夜体验和保存大巴山的念想和讯息。罗中立对农民有着一种深深的爱,他承受着这份爱,通过这爱,他也承受着农民的艰辛和苦难,承受着农民的欢乐和悲伤。罗中立和大巴山彼此塑造着对方,承受着对方。

  罗中立笔下的农民有着一份真生活:有沉重劳作的苦;有阖家围坐火塘的乐;有夫妻风雨同舟的爱;有母子舐犊殷深的情。这苦、乐、情、爱,却都有一种川味,一种麻辣辣的生活趣味。这骨头里的表情被罗中立化为一种日常性的生动叙事,一种夸张的视觉捕捉和强化,一种罗中立式的精神承受。当年凡高以他真切的悲悯,画出了矿工的苦难和命运,罗中立则以他的温和和俏皮,画活了大巴山的生趣,以他的真情承受着中国农民浓厚和泼辣的气息。

  现在,我们在这批水彩中,看到了罗中立的底牌。这底牌不仅在于他走到哪里画到哪里,为他的创作收集了很多的素材。这底牌更让我们看到在他的眼中,在他的笔下,他是如何与生活遭遇的。在七八十年代的习作中,有对风景的直问,也有对伤逝的回眸 ;在旅欧的写生中,有着表现风味的色彩,有着浓重的文化旅者的目光;在近年的钢笔淡彩中,有对生活的贴近,有心迹疾快的直白。但最重要的是:这里始终研磨着一种农民般的质朴和执着,一种活生生的与大地、与生活的关系。这些写生仿佛是在人生的长途之上,演练着这些关系,陶养一种活生生的直观和面对,陶养一种如农民般的质朴和简括的表情。罗中立通过这些写生,来承受他在心中久远而命定的那份承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罗中立在画《父亲》时,想过后来的成功和影响吗?罗中立在做这些写生的时候,想到过今天的小集子吗?显然没有。那“巴山夜雨时”是真实的,是不可预演的,因此,也是最珍贵的。那是我们生命和生活的真正的承受。

2005年3月30日
于三窗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飞地—中国当代新绘画
· [专稿] 欲望与理想——广东画家六人展
· [专稿] 367日历计划
· [专稿] 饶松青——一个人的风景
· [专稿] 左小祖咒第六张专辑首发及签售仪式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