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邵大箴
薛志耘,自称耘翁,号老卧,1945年生于安徽萧县。这个曾被中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国画之乡”的小城,明清时期就形成了著名的龙城画派,先后涌现出王子云、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等一批美术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薛志耘先用8年的时间学习西画,奠定了扎实的造型功底,在此基础上深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面勤练绘画,一面研习书法。“文革”期间,薛志耘风雨兼程数千里,到湖北咸宁,拜访身居草棚下放劳动的许麟庐先生,先生再三嘱咐他“书画同源,要画好画,一定要练好字”。这更增加了他钻研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薛志耘还曾师从李苦禅、萧龙士、郑正等先生,使得他有幸生活在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的书画氛围中。
50年来,他将传统绘画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并创出不失天趣特色的大写意绘画风格,被称为“故道之子”。“半世入俗半高雅,以俗养雅,清白做人,老实画画,独善其身”,这也是薛志耘做人为艺的真实写照。我们在欣赏当代大写意花鸟时,很容易与传统联系起来,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徐渭、八大、陈淳、吴昌硕、齐白石等历代花鸟画大师的作品。他们的水平如此之高,后人想要超越谈何容易。但是薛志耘立志“一拳打破古来今”。他认为,传统是阶梯,现代人可以通过这个阶梯达到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从他的艺术实践看,他不但胸怀远大理想,而且伴有行之有效的、务实的行动。他深感传统的重要、笔墨的重要和手上功夫的重要,他把多年来积累的速写和素描功底逐渐转换成笔墨功力。他清晰地认识到,笔墨是花鸟画魅力的主要载体,笔主形,墨主韵。薛志耘的笔墨讲规矩,也讲随机性。因重规矩,他的笔墨绝无丛杂散漫、粗糙无序之感;因注意随机性,他的笔墨中有“意笔写天真”之趣。他努力在遵循笔墨传统和改造笔墨规范的境遇中进行探索。薛志耘的水墨画作,味道浓厚,收放自如,线条厚拙又不乏灵动。看他笔下的荷花、墨葡萄、青藤、紫藤、兰竹和八哥,是从对传统的临摹研究中融通变化而来,但又借鉴了油画、版画、雕塑的技巧,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韵味,苍茫浑厚而清逸。
中国的水墨画历来讲究格调,艺与道相通,得乎道而进乎技,重视人格的完善,强调画品和人品的一致性,“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这种判断看上去简单,却也道出了格调有高下之分。画的格调总是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画家的人格、文化涵养、精神品位,乃至气质与心境各个层面,与艺术家内在修养尤其是道德修养有某种联系,所以说“人品”贯穿于画面的整体艺术语言中。在薛志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为人的宽厚与包容,时而平淡天真,时而透出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正直与大气,没有媚俗、狂躁和虚浮。薛志耘擅长大写意,他画作中的花草、树木、虫鸟不仅为了表达自己面对自然的亲切感受,而且追求气节与风骨。正是这种表达的需要,使得他力求兼通诗与书法,浸淫于汉隶、魏碑的古朴雄浑之中,加上他豪放又细腻的秉性,使其作品在雄浑的气势中不失水墨淋漓、清新隽逸,有自然天成之感。这见于《翠盖幽禽》《墨海风雨起龙吟》《荷塘白莲自在香》《松风乃雄风也》等作品。
大写意画以求意为主,以形为辅,也就是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形为依托,以形写神。薛志耘追求的乃“不似之似”,乃传神,笔意纵恣,奔放淋漓。大写意花鸟画的至高境界就是“笔墨与心”的圆融化境。借物而得道,借物生情。如果一个画家精神上无所追求,无所寄托,即使寄情草木也是无力和空虚。薛志耘的大写意花鸟力求笔到、情到和意到。静观他的《花鸟图》中虽有群鸟喧哗,仍然清新脱俗,一草一木似皆具有禅性。薛志耘画中的荷花,虽然脱离不了先贤的轮廓和影子,但是笔墨晕染间,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心得和修持,充分表现了他卓尔不群、豪迈的个性。他通过书法用笔,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薛志耘以书写的形式作为表现手段,擅长用笔线和水墨,把线视作情绪的表征与符号,线在画面中起到
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饱蘸水墨之后,以纯熟的技巧抒写线条,水分充足的笔锋尽展章法,迅捷又恰当地呈现了水墨点、面、块的节奏,形成了形式感极强亦无雕琢痕迹的作品,许麟庐先生赞之曰 :“画法不落窠臼,天趣洋溢。”
薛志耘年轻时酷爱摄影,行走于祖国大江山水,一草一石,一虫一鸟,社会万象,民俗风情,都摄入他的镜头,把瞬间的风物转成永恒的记忆留存在底片里。画家的灵魂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栖息的港湾,其中色彩、线条、光影和图像的千变万化丰富了他的绘画艺术语言形式。他的摄影作品与他用笔、用墨、用色浑然一体的大写意水墨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气又不失天趣。
薛志耘的艺术反映了一位诚实、勤奋而有天赋的艺术家对生活、自然、艺术、朋友和自己热情、自然与大度的理念,他艺术创造中传达出来的精神与技艺的鲜活与生动会给后人不少教育和启迪。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