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涛,青年艺术家,四川重庆人,现工作于四川绵阳。
康海涛以宁静、孤远、神秘的夜景系列在青年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他的夜景看似自然景观的描述,实质上已经具有某种精神影像的价值。而他一直没有中断的抽象性作品也日趋成熟,酣畅淋漓的书写性和神秘感是笔者的直观感受。两系列的面貌虽迥异,但在内在的精神性、及绘画的非预判性和直觉力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两个系列互为补充构成了他完整的艺术表述。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反映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已经从早年的标签性的束缚中走出,在艺术的深度和自由表达性上有了更大突破。康海涛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思索型的艺术家,在四川偏安一隅的角落里反而比大都市艺术家多了一份冷静与专注。艺术中国记者对康海涛做了独家专访,康海涛深入阐述了自己艺术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艺术中国:你的“夜色”系列很真实,传达出很多人内心隐秘的感受。
康海涛: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选择“夜色”题材的绘画也是自己这个阶段的一种表达方式。很难说清作品里面明确表达了什么内容,它可能更多的是一个人多方面感觉的复合体。这些画的产生是依靠直觉而不是思想,所以给人的感觉更加整体而充满神秘感。我在上学时就喜欢在夜晚的树林中漫步,在无目的的漫游中我感觉虚空的夜色比白天有更多的色彩,夜晚树林中那种弥漫、转瞬即逝的光斑在黑暗中总显得神秘莫测,在回味中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现在我还用各种颜色去表达夜晚中那些如幻影般的感受但还无法完美的呈现出来。
艺术中国:在创作构思时是否刻意构思还是随机选择?
康海涛: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具体去画哪一个场景,好多图像都是晚上用相机偶然捕捉到的,之后又会从拍的图片中选出最感兴趣的图像,有时候会组合、拼贴,有时候就是随手选出一张,没有刻意地去设定,去构图,大多是靠直觉把想画的部分提炼出来。包括后来的小画,也是拿着纸随意涂抹,无中生有。
艺术中国:你曾经谈到中国的积墨法对你绘画的影响,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康海涛:学生时代第一次接触到龚贤,就被他的积墨法镇住了。感觉与我现在表现的题材可能会有关联,于是就用这种方式试着画了几张,那种凝重的效果很快就找到了,当时就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只是用这样的方法去描绘有很多细节的场景非常困难,因为要反复重叠几十上百遍, 这个过程很累。后来坚持下去是因为从这种方法里面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表达状态,不过分追求细节,捕捉画面整体的意象,将之表达出来,这样也使绘画状态和自己的性格更加接近。
艺术中国:夜晚的光线比白天更细腻,层次也更丰富、微妙,表现起来也会更难,你是怎样去表现的呢?
康海涛:说实话,真想晚上出去“写生”,因为写生能观察到非常微妙的细节和层次。晚上你在有光的地方去观察树,你能感觉到树叶细腻、丰富的层次变化,非常美。但确实没有办法,这也是自己绘画中遗憾的地方。现在更多的是依赖图片,不过图片也有它的特点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将这些特点结合自己对夜晚真实的感受,再加上笔触的反复重叠就有了现在的绘画。这些看上去细腻、丰富的细节也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在塑造的过程中你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觉,保持你感觉的敏锐,保持对整个画面气场和氛围的控制。像里希特的作品感觉更有哲学韵味在里面,他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思维方式,观念性的东西,他模糊了我们看事物的唯一性。我还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一个具体的场景,赋予它一种意念,让它带有灵性,把它的神秘性画出来。
艺术中国:你有没有尝试过古典油画的罩染方式?
康海涛:那种方式太慢,油画材料画夜晚题材过分局限,颜料也不够透明。用丙烯半天就能画上许多遍,还很通透。而且丙烯颜料稳定性好,干湿效果差别不大。它的不足之处是缺少油画的厚重感和层次感。所以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画,才能把那种既厚重又微妙的感觉表达出来。
艺术中国:在画夜晚树林较为复杂题材时,中间是否会出现迟滞状态,你会怎样克服?
康海涛:有时候画的时间太久,不仅没有感觉,人还会变得非常痛苦。创作的过程有时候会和自己的性格相违背,一直保持做一件事情,不但不会安静,而且会变得烦燥不安。你必须不断地去调整你的状态,有时候甚至需要非常强大的意志力。但是每当在这种状态里面完成一张作品的时候,你又会觉得出来的东西就会特别厚重。这就好像正在救起一个快要掉下悬崖的人,你必须竭尽全力不能松手,这是在挑战你的耐力和意志力。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教堂有神圣感,因为你进去之后会觉得那个亮光始终很远,要经历很长的黑暗才能出去,在这个挣扎的过程中会获得力量感。当经历过这种积淀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炫技不会再有了,艰辛的经历产生了厚重的感觉。这也是我坚持画夜晚的原因。一笔一画的反复叠加中,技术已经完全消融在作品里面,获得的图像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重新塑造出来的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