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迄今为止周长江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条从写实到抽象构成的线索。在80年代中期之前,周长江的油画基本是以显露的较为易懂的主题为主的;此后,他们开始呈现一种朝古代中国视觉遗产(特别是秦汉的时刻)靠拢的迹象,并逐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抽象性。由于这两者的结合与交错,周长江的后期作品显得浑然、厚重、粘稠和富有岩面效果,同时也透露出某种复面精神。在他以《互补》为总题的一系列作品中,隐隐约约地描绘出两个并列、交叠、互不冲突的人体:男人和女人,他们被削弱了性的意味,成为掰开又合拢的组合体,一个象征物,一个稳定的、均衡的抽象构成。也许,这就是周长江遇到的符号,最适合表达他关于“互补”观念的符号。这种阴阳互补的观念部分地起源于中国的阴阳学派和道家思想,部分来自儒家的中庸之说。周长江对这一命名的入迷也许和80年代中期中国的文化讨论、国政整理以及传统的再认识有关,当然也和他个人的精神特质有关。
一种沉思的、偶得的和以后又不断予以强化的对画面的娴熟控制,使他作品成为他精神世界的同质物,它带有砺石特点,有时又意外地出现灵动、轻盈、洒脱的效果。古代中国的厚重性和马蒂斯式的愉悦风格交叉出现,淡化了命名的深奥语义,走向一种单纯的,可视性很强的道路。因此,回过头去看,我们将发觉,周长江仅仅是得益于这样一个对互补的认识,以它为启动进入他的创作;而不是希望我们通过画面去寻找和认同这个关于互补的概念,更无意要我们去讨论这个概念的秘义,以致远离画面本身提供的形式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