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

艺术中国 | 时间:2019-01-17 09:42:19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读书>

 ◎ 灾区今后的复兴无疑会面临重重困难,用五年或十年短暂的时间重建起安全美丽的街道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这里一定存在着与东京那样现代都市隔岸相望的未来街道的雏形。大地震仿佛用惨痛的代价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模型并非是东京,而是存在于东北这片土地上。因为,对自然和人类失去信赖的地方,不可能成为寄托人类未来之地。 

◎ 我们若观察日本古代的木质建筑就会发现,屋顶的造型很有讲究。也就是说,屋顶的形状往往决定着整个建筑的特征。并且无论是农村的房屋抑或寺庙,那些看起来呈直线的屋顶,实则都是通过巧妙的曲线构成,柔和地融于大自然之中。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既然身边有着电脑这一新型工具,我们就应当充分利用它来创造出更加亲近自然的新型几何学建筑。 

◎ 换而言之,怎样的建筑才能真正得到当地人们的理解呢。如今想来,从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开始的“大众之家”这一小项目当中,我似乎发现了一些端倪。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同当地人们携手,共同思考、共同行动。而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打破迄今为止一直固守的“建筑”这一框架,从零开始重新审视问题。 

◎ 人类曾自以为,遵循近代合理主义思想设计而成的现代建筑,能够战胜自然。然而其结果,却使得建筑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地域性与历史性,导致了世界的同质化。此刻我们所考虑的,是必须构思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建筑,创造“为此地而生的建筑”。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目录

前言

精彩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