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试读—后记1:超越时代的思考实验

艺术中国 | 时间:2017-02-10 21:20:50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读书>

 基于周游日本各地著名建筑的构想,身为建筑作家的我与编辑兼插画家宫泽洋先生一起,在日经BP出版社发行的建筑专业杂志《日经建筑》上开了一个名为“建筑巡礼”的系列连载。迄今为止,以这个连载为基础已经出了4本书——《现代建筑巡礼·西日本编》《现代建筑巡礼·东日本编》《后现代主义建筑巡礼》和《菊竹清训巡礼》。

在最早的“现代建筑编”中,我们主要列举了从战后复兴期到高度经济成长期这段时期内建成的建筑;在接下来出版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编”中则列举了之后20年间(1975年-1995年)建成的建筑。因为这一系列都是按照时代来划分的,再往下讲的话,就到现在了。“那么往后该写些什么呢?”我俩商量的结果,就是回溯过去。《日本遗产巡礼》就是从这个构想出发,到各地取材访问之后,汇总而成的成果。

建筑的醍醐味

其实我们的内心也有些忐忑不安。我们都有报道现代建筑的经验,但一涉及到古代建筑,既不是建筑史专业出身,又缺乏相关知识的两个人,到底能不能顺利完成这个写作任务呢?

一旦着手采访,才发现这个过程是如此有趣。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古代、中世、近世和近代的顺序规划行程的,通过在短时间内欣赏大量的古迹,我们逐渐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建筑中有哪些设计发生了变化,又有哪些一直维持着原状。所谓建筑的醍醐味,就在其中。

不过,本书中提到的不少观点都与建筑史中经过研究、并被广泛认可的解释并不一致。原本在写作时,我就倾向于提出一些“非主流”的看法。这点还请读者朋友们注意。

话说回来,通过假说将古代的神社与现代建筑联系在一起——例如把著名的茶室与代谢派建筑相提并论——难道不是很有意思吗?借助想象的翅膀,我充分享受到了欣赏建筑的乐趣,所以乐此不疲(当然,一切的想象必然以尊重学术成果为前提)。

写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建筑界掀起的一场关于传统的争论。围绕着“现代建筑应该参考弥生时代还是绳文时代”之类的主题,当时著名的建筑师丹下健三和白井晟一展开了交锋。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反响,正是因为这种超越时代的思考实验——以过去的建筑为基准评判现代建筑,同时也反过来以现代建筑为根本来考量古代建筑。对于当事人而言,想必是一场非常过瘾的头脑风暴。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继承了这种有趣的鉴赏方式。如果能与读者朋友产生共鸣,那就再好不过了。

反复寻访才能发现的东西

为了完成这本书,我们四处奔波,实地取材,最终合计呈现出了60处建筑。这些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像法隆寺、东大寺、清水寺和日光东照宫这样游人如织的著名观光景点;第二种就是净土寺净土堂、如庵、桂离宫这类一般不会出现在热门旅游线路中,但是得到过建筑大师们高度评价的作品。

第一种类型的建筑,我已经不是头一次去了。其中有些还是早在修学旅行中就游览过的景点。上小学的时候去过日光东照宫,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分别去过京都和奈良,把法隆寺、东大寺和清水寺等地转了个遍。

要说到当时的观后感,基本上已经没啥印象了,说不上是好还是差。毕竟也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小孩子也记不了许多。但既然已经“到此一游”,要不是为了写作本书,很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去第二次。

关于这次“巡礼”的感受,简而言之,就是每一座建筑都非常“耐看”。积累至今的现代建筑观感和建筑学以外的知识帮助我发现了这些建筑的优点和特点。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修学旅行没有任何效果。当时看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专属于年轻人的独特体验。长大成人之后重游故地,看待建筑的眼光变得不一样了,也就发现了更多有趣之处。也就是说,个人的教养越深厚,可欣赏的角度就越多元。通过反复寻访所得到的不同体验,证明了建筑是能够见证自身成长的一个对象。

所以我希望阅读本书的朋友也能够从第二次、第三次的建筑鉴赏之旅中获得乐趣,培养这种鉴赏方法也是写作目的之一。而寻访第二种建筑,即专业者会感兴趣的那些建筑,对我而言几乎是全新的旅程。

在取材过程中,初次见面的新鲜感和惊奇感每每令我兴奋不已。更别提进入写作阶段后,光是通读著名建筑师和建筑史家针对各个建筑的高谈阔论,就又颇费了一番功夫。对于建筑的不同解读,也带有历史的痕迹。

这些资料是我的写作基础,但在行文中我尽量避免重复前人的观点。

在参观这类建筑时,可能会遇到需要提前提交申请或者交通不便等种种麻烦,但我可以保证,绝对不虚此行。

那么,赶快出发吧,一起踏上寻访日本遗产之旅!

2014年11月

矶达雄

《重新发现日本》

精彩试读——后记2:品位提升的表现与网络时代的新乐趣

精彩试读—后记1:超越时代的思考实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