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培明,巨作驾临罗马

艺术中国 | 时间:2016-06-14 21:59:49 | 文章来源:嘉泽德鲁奥

读书>

文:Alexandre Crochet

来源:La Gazette Drouot中文刊

艺术家严培明在美第奇别墅(Villa Médicis)的展览“罗马”现场。 © 严培明 © 摄影:Marie Clérin

严培明重返罗马。这位罗马法国学院的前寄宿生今天以知名艺术家的身份再度出现在美第奇别墅(Villa Médicis)。20年间,其画风更为成熟稳健,形成了威严有力、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声誉远播五洲四海。作品亮相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其知名度更是扶摇直上,令众多也许更有表现力但在创作上缺乏持久性的华裔艺术家望尘莫及。严培明的成功,来自其选择了一条路就一直走下去的坚韧。这位画家1960年生于上海,自1980年起在法国生活至今,他所专注的题材,是肖像画。

今天,其笔下取材于艺术或古今历史的大型人物画像已被纳入众多知名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与其他一些艺术家不同,他没有为了追求抽象或超写实主义而摒弃传统,这一选择与罗马法国学院的展览可谓是珠联璧合。该学院是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于1666年创建的,今年适逢其350周年院庆。为此,前院长埃里克·德·沙塞(Éric de Chassey)特别请到两位学院昔日的寄宿生,共同打造一场展览,作为对“永恒之城”罗马的献礼。卢浮宫前任馆长亨利·卢瓦雷泰(Henri Loyrette)对严培明颇为熟悉,并曾于2009年在卢浮宫展出其作品。他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第奇别墅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严培明则是在其20年之后入住的。

整整一年间,画家在自己的画室内苦心修习,日以继夜地创作着《108条好汉》。在灵感来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的这一人像系列中,一张张面孔的主人正是学院同时期的其他寄宿生和园艺师等。该作今天已成为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基金(FNAC)的藏品之一。“我知道我还会再来罗马,但在美第奇别墅居住的那段日子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感叹道。 在意大利代理其作品的画廊Massimo De Carlo的支持下,严培明这一次深入罗马,为展览的创作取材。在他眼里,“罗马总是充满惊喜。在每个看似山穷水尽的角落都可能豁然现出古老的教堂或杰出的画作。”当被问道最喜欢的名胜是哪个时,他立刻想到的是万神殿(Pantheon)及其“穹顶中央难以置信的大洞和拉斐尔之墓”。后者掷地有声的墓志铭几乎让几步之外的王室陵墓都黯然失色:“拉斐尔安息于此。在他生前,大自然惧怕被其征服;而当他一旦溘然长逝,又唯恐随之而亡。”

严培明敢于面对的还有另外一位艺术大师。与亨利·卢瓦雷泰共同漫步罗马时,他在人民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的一间礼拜堂前停下了脚步;该教堂就坐落在距美第奇别墅不远处景致优美的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上。教堂内的切拉西(Cerasi)礼拜堂里挂着两幅绝世名作:出自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之手的《圣彼得受难》和《圣保罗的皈依》。只需投入一枚硬币,画作就会被照亮。严培明决定以自己独特的另一种方式“照亮”画作,并将之幽默地比喻为“就像投入了硬币”。再加上圣王路易堂肯塔瑞里小堂(Cappella Contarelli)里的《圣马太蒙召》和《圣马太殉教》,四幅经严培明重新诠释的画像拉开了罗马法国学院本次展览的帷幕。这些画作“与原作尺寸一样,每个人物、每个装饰物都处于与原作上几乎完全相同的位置;但却加入了灰调单色画的浓郁和底稿般的自由。因为在创作时,严培明首先以一笔一划的临摹入手,之后才开始自由挥洒,将画面据为己有,以动人心魄的笔触给其赋予新生,呈现出他眼里最为本质的东西”,亨利·卢瓦雷泰在展览图册中如是写道。面对这一守护者的形象,艺术家使用单色处理,同时加入了其惯用的有力刷涂。他表示:“在卡拉瓦乔之后,我不想使用色彩,于是我专注于明暗变化和光线。” 这组开场作品定下了展览的基调和主线。抱着一种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的态度,严培明将一种悲剧意味融入到擅长的大型画作中。

 严培明(生于1960年),《红色英诺森十世》(Innocent X rouge),2015,布面油画,141 x 119厘米。 © 严培明 © 摄影:André Morin

在大部分作品中,画家均埋葬了色彩以专注于明暗变化的处理上。而“埋葬”本身也是其所热衷的一个主题。2号展厅中的作品之一就是《教皇葬礼》(Funérailles du pape)。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约翰-保罗二世,但画面所表现的远远超越了某一具体个例。与阴影形成对比的鲜红教皇袍给画面增添了难以置信的力量。画家还在观者视野高度将人物比例稍作放大,使这位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表看起来几乎触手可及,瞬间散发出人性化的特点,令人不由想起南尼·莫莱蒂(Nanni Moretti)执导、米歇尔·皮寇利(Michel Piccoli)主演的影片《教皇诞生》(Habemus papam);片中表现的也是约翰-保罗二世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的人性一面。作为一位在第戎美院和卢浮宫研修过圣经史的画家,严培明认为:“在罗马,教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主题。如果没有教皇,罗马不是罗马了。况且,教会在过去是最大的艺术资助者。”

从约翰-保罗二世遇刺的场面到意大利总理阿尔多·莫罗(Aldo Moro)被“红色旅”(Brigate Rosse)组织杀害的惨象,显而易见,严培明所呈现的是遭受谋害、打击、威胁和折磨的形象。在他笔下,当代历史与艺术和宗教的历史纵贯交织。正如亨利·卢瓦雷泰所言:“透过当代事件,严培明延续着恒古不变的话题,殉道、收殓、下葬入土。”在巴尔蒂斯(Balthus)任院长时发现的宽大马用楼梯处,艺术家在一侧挂出了四幅教皇英诺森十世(Innocent X)的彩色画像。他越过培根(Francis Bacon),回到出自委拉斯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之手的最初画作,并坦言:“我喜欢卡拉瓦乔,喜欢委拉斯开兹,并不以此为羞。”之前在卢浮宫办展时,他就已挑战过另一幅巨作:《蒙娜丽莎》,创作出《蒙娜丽莎的葬礼》,给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笔下的美妇蒙上了一层悲戚色彩。这一次,他再度匠心独具地改造了原作,并非像培根那样分解掉形体,而是配合人物犀利的眼神,在四幅中的三幅上将这位教会首脑在原作上松开的右手变成了暗示力量的紧握之拳。一如亨利·卢瓦雷泰所强调的,这远远不是“‘罗马发回作品’那种学院寄宿生为了体现传承所进行的必要练习”。

表现罗塞里尼执导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场景的画作,2015,布面油画,100 x 150 厘米。 © 严培明 © 摄影:André Morin

稍远一些,罗马游客如织的景点特雷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跃然纸上。喷泉在模糊虚晃的人群间显现出来,圣洁无暇,一片雪白的水花喷涌飞溅。好一道风景!“罗马是如此美丽,以至于并不需要像一贯所做的那样去处理任何优美或风景。我更愿去关注画面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无处不在,除了罗马历史,也不乏其他源泉,比如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译注)中儿子扑向在自己眼前被杀的母亲的画面。 在古罗马广场与巴尔米拉遗迹的对峙间,等待修缮的废墟被涂成普鲁士蓝的金属丝网团团围住,题目再贴切不过:《当代废墟》。在位于展览末尾处的双联画《黎明的黑暗》(Aube noire)上,惊涛般的暗影驱赶着一众散乱飘零的人影,渐渐没入四周风卷云涌的狂景。今日昨日,明日何如?这就是严培明留给我们的思考。

值得一看

展览“严培明,罗马”,罗马法国学院 美第奇别墅(Villa Médicis):Viale Trinità dei Monti 1, Rome 展览持续至6月19日。 法、英、意三语展览图册,120页,Rizzoli出版社。售价:25欧元。www.villamedici.it

201606期

严培明,巨作驾临罗马

金身佛像

德鲁奥中心,亚洲艺术精品上拍

钦定画卷《职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