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代舞蹈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

艺术中国 | 时间:2016-04-07 19:06:54 | 文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读书>

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这个平台已然成为上海现当代艺术发展和推广的一个孵化器,彰显出上海这座大城市应该具有的开放、包容、吸收、融合的国际大都市风范和艺术文化氛围。作为这一项目历届的评审,笔者亲历了这一平台从默默无闻到蜚声海内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正在经历的自我思辨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艺术的发生与呈现形态越来越多元,先锋、现代、传统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艺术家的个性与思想更是得到更为宽广的表现空间。这无疑是件好事,艺术创作最大层面脱离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制约,寻找创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但是漫无目的的个性张扬又导致了现代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模糊。醉心于形式本身,沉溺于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却全然不闻不问现实生活,基于此,那么多作品,那么多尝试,那么多思想,回过来其实就一句:没有思想!求新求变求异到头来是为了掩盖内心精神世界的空洞。此次入选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项目舞蹈类的委约作品共三部,对于笔者个人而言,三部作品刚好体现出三个形态,三个层次。

为标签而舞,不如肢体动作未知可能

《北纬39 与40 度》之间,编者按所言:“是一个探讨‘距离’的作品”,而我看到的仅仅只有舞蹈与道具(圆球)的磨合,这样的形式已经在国外的现代舞作品中屡见不鲜。作品选用类似的形式也无可厚非,但是承载这一形式的是什么呢?“ 距离”又如何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和形式构造来呈现呢?当形式缺少深刻的内涵支持,形式本身只是空洞的形式而已。同一纬度,却是遥远的距离,这其中夹杂着爱、思念、疏离和些许无奈。距离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处在 “距离”的你我又如何去面对。编导选用圆球作为道具,象征距离、象征地球的不同地点,甚至是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人们都在各自奔忙,影像的运用都在昭示着这一艺术用意,但是真正舞蹈的过程中,“球” 就是仅仅成了一个道具而已,它的隐喻功能是没有完成的。因此,对于此作品,作者认为如果编导还不能用肢体语言传达对“距离”的深刻感悟的话,不妨老老实实做一个舞蹈和装置的关系的实验性作品,把重点完全放在身体与“球”的空间关系、力量制衡等方面,探索肢体动作未知的可能性,远比现在贴上一个“距离”的标签来的更好。

“我们是什么”和“我们想说什么”

《希望是长着羽毛的》舞蹈肢体充满着强烈的戏剧性,动作形式与情感内涵很好的融合。“传达了最简单又最难懂的人物关系”。作品中舞蹈的动力形态与情感变化贴切相随。“爱”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爱又是艺术创作落入俗套的不变池沼。电影影像的适时加入,让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也勾连起观众自身的机遇和回忆。每个人或许都有一份不可触碰的爱情过往,在这个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也可以窥探自己。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作品从舞蹈本身的构成理念来讲缺乏创新,编舞理念是传统的现代舞理念,缺乏实验性质。这或许也是编导为何加入影像元素的原因吧!舞蹈和影像共同营造了作品的表现视阈。现代舞大师玛丽·维格曼用舞蹈来对应时代发展,用舞蹈来叩问时代巨变中人的精神世界,著名的现代舞大师依利·基里安表示:“我们编导家的任务就是探索我们的灵魂和精神的极致,并且,这种探索“我们是什么”和“我们想说什么” 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宽广。从现代舞产生之初一直到现代,虽然个性差异巨大,现代、后现代交织并行,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现代舞和人,现代舞和社会的关系。现代舞像一面镜子,让舞者、让观众在其中反观自己,拷问自己。这是从现代舞的价值,也是现代舞紧随时代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指引。

舞蹈,一种寓意的浓缩

舞蹈家既是一个舞蹈者,也是一个思想家。让我们看看中外现代舞的那些经典作品,哪一部不是由深刻的思想内涵所承载,即使是那些舞蹈剧场、后现代舞作品中的经典,依然承载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世界。《霸王别姬》是上海本土编导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有点“老作新创”的趋向。对于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和当代演绎也是目前国内外舞蹈界的一个主要构思创意途径。通过对经典作品在人物、内容、演出形式上的演绎,把经典语境放置在当代语境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在国际舞坛《天鹅湖》、《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古典舞剧名作,都被现当代舞蹈家进行了重新演绎。在这些作品中,文本本身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涵,而人物形象也随着文本内涵的改变而呈现出新的性格特点。但是在此次上演的这个作品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上述新的演绎内容。编导首先进行了新元素的融入,就是乐器独奏作为一个参演元素进入舞蹈作品的演出中。另外导演在霸王和虞姬两个人物中设计了第二个虞姬,外化出虞姬的内心视像。可惜的是,编导仅仅停留于此,停留在对原有文本的经典桥段的再现,停留在艺术呈现手段层面的时空处理(这已经屡见不鲜),并没有结合当下,结合当代艺术发展和当代生活做出新的开掘,做出更深入的独到的题材表现纬度的开掘。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其形式本身其实应该是一种寓意的浓缩,是语言的精粹所在, 是人类经验的显现。舞蹈艺术作品传达表现的过程也就如同语言到言语过程一样,是艺术家与自己对话,与社会对话,以及思辨的过程,“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笔者以为,尤其是作为现代艺术形态出现的现代舞,其艺术符号语言的包蕴力应该更为强烈和显著,它是艺术家对个人,对人类存在感的思考和艺术呈现,他的触角应该深深地触及人类精神的最深处。其艺术符号应该具有纯粹性,能给欣赏者的感官以最直接的冲击,能够剔出虚无的表现,突出符号的言语功能和情感表现功能,激发官者的想象和感悟。

但是目前国内的现代舞发展有一种现象——“故弄玄虚”、“故作深沉”,编导的注意力或许都放在如何在形式上夺人眼球,或是在作品的名称上标新立异,但作品本身却缺少内涵,缺少独立的思辨和精神层面的剖析。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些云山雾罩的现代舞,有的在作品题目上出新招,语义完全不通的题目赫然出现,一副别人永远不懂我的模样。有的在作品的形式上做足功夫,又是多媒体,又是装置艺术,一个活脱脱的独立前卫艺术家范儿,“俗人是不懂我的”。有的拿文学经典开矿,自己都不知道宝石在那里,挖到煤就是煤,挖到石头就是石头,然后就一并把这些石头和煤扔给观众,“你们自己看吧,有文化有思想的人看到的是哲理,没文化没思想的人可以选择不看”文学经典中曾经蕴含的强大而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生命则荡然无存,也看不到古典寓意在当代生活境遇下的闪光。还有更多的作品则是把国外现代舞训练体系中的动作成套的挪移,加上一个神乎其神的名字,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舞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渗透在纯粹力量与肢体美感中的思想

笔者在英国留学的一年中,观看了众多知名的现代舞团体以及新锐编导的小剧场实验作品,一个最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这些编导既是一个舞者,又是一个思想家。他们可以透过一个简单的jump 动作,去感悟人的生老病死,将这一动作符号的言语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们可以在与一本小说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对话中,剖析编导,反观现实;他们可以将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力开掘的极致,给人一种纯粹的力量和肢体视觉美感。皮娜· 鲍什、莎莎瓦尔斯这些目前依旧风靡欧洲现代舞主流舞坛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无论有多先锋,无论采取多少看似等同于生活的艺术形式,都是在为表现他的思想而服务。笔者以为,在他们的作品中生活原型是作为艺术表现的一个部分而呈现,也并不是生活的简单重复,它是对生活作了深思熟虑的筛选之后,提炼而成的作为“原型”的符号,它既是生活,又不是生活,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己的镜子。另外,当今欧洲优秀的现代舞作品形式本身是具有复杂的张力的。是在艺术符号内部各种力量的消长中形成张力,是“意不尽言”或者“含不尽之意溢于言外”,具有经久不息的回味。

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经过四年的打造,已经成为一个各门类艺术交叉融合,与国际艺术发展进行对话与沟通的平台。一些青年艺术家的才能也通过这个平台得以施展。新锐的想法、大胆的探索、前卫的理念也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显现,但是作为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可感的艺术形象、深刻的艺术意蕴是必需的,尤其对于现代艺术而言,深刻的艺术意蕴一定与创作主体独到、深入的艺术领悟息息相关。因此,各位青年舞蹈艺术家仍然需要沉下心来,静下心来去感悟、去思考、去剖析,然后再去表现。一个优秀的现代舞蹈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

作者张 麟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

《上海艺术评论》第一期

一个现代舞蹈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

大师特展带给我们些什么?

与库尼伯特·伯林相遇 —— 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表达的跨文化思考

分娩中的当代艺术—— 与张羽、伯林的“相遇”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和艺术教育

卷首语:攓掇文艺 发乎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