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并非如此的难以理解——《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编辑手册

艺术中国 | 时间:2015-08-28 16:28:32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读书>

当我们闲逛艺术馆时,可曾想过甚么是艺术?尤其身处现在任何东西都可说是艺术品,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

艺术学者如是说

在《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书中的艺术学者Simone提出她的想法:「艺」是技能,「术」是方法。艺术(art)一词是源自于拉丁文「ars」,意为「技巧」。艺术起源于感知;表达起源于需要。艺术家们透过他们认为最恰当的各种形式及工具藉以创造、表达其「情感」与「想象」,产生生命力,唤出真理,引发共鸣。艺术就是创造。

如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

与朋友在夕阳下散步的北欧挪威画家孟克看到天空的火烧云时,突然停下脚步,看着蓝黑色的天空伸出红色火舌,朋友继续前行,他却感到疲累,站在原地焦虑得颤抖,感觉像一股穿透大自然的吶喊声。在这种极度压抑、恐惧、疏离及无依的感觉中,孟克创作出《吶喊》,直达灵魂深处,表现出紧张、郁闷的「存在状态」。画中凹瘦的骷髗面庞,纤瘦骨直的身驱,矗立在画作中央,双手遮住耳朵,惊讶睁着大眼,衬以大面积的鲜红黄色彩及线条扭曲的背景,似是传达一声又一声刺耳的音波,令我们也感受到那股紧张惊悚的氛围。

《吶喊》由视觉经验转化成了「可看见的声音」,我们似乎看到画面就同时听到那声压抑的尖叫。孟克一生饱受疾病与死亡威胁,不难想象他在描绘这两个主题时都带有浓厚的情绪。这幅直达精神心灵的作品被后世广为复制、再创作,可见此画渲染力之高。

哲学达人如是说

与艺术学者Simone一起同游各国艺术馆、博物馆的哲学达人Andrea则言简意赅地从哲学层面中为艺术下定义:艺术就是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需要,以「正」的精神力量抗衡「负」的现况,展现生命的力度。艺术除了有它的启发性、独特性、与众不同外,亦是关乎千多亿美元的工业。

如梵谷(Vincent VanGogh,1853-1890)。

毕加索曾形容梵谷:「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梵谷却真的是个「疯子」,虽然在他短短37年的生涯中只卖出了一幅画,但他的出色成就却在后世呈现。梵谷在27岁时,即1880年,才开始他的画家生涯,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八百多幅油画与一千多幅素描,当然还有许多水彩画、版画。在他离世前的两三年,从巴黎喧闹的生活,搬往南部小镇亚耳(Arles),是为创作高峰期。在亚耳期间,梵谷的老友高更前往探望,原意是相互切磋,可惜最后却割席收场。梵谷对高更期望过高,把自身价值全寄托在他身上,不知不觉把自己摆得低下卑微。梵谷在一次与高更的争吵过后,用刮胡刀割下了自己左耳,更为包扎着左耳的自己画了幅自画像《绑绷带自画像》(Self - 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1889)。

其后梵谷住进了精神疗养院,用绘画放松心情,分散注意力,抵抗疾病带来精神上及肉体上的痛苦,创作出线条扭曲,立体生动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等著名作品。在他了结生命前的一段日子,他仍努力绘画,可能就是因为他已再找不到更好更舒服的退隐之地、容身之所,唯有绘画才能成为他精神最后的支柱、最终的避难所,至少能让他专注,暂时忘记生活中的苦。

艺术与哲学的趣味火花

对一般人来说,艺术的高深、哲学的艰涩简直就是催眠剂、无底洞,蜀不知两者却来个「负负得正」。《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的作者何卓敏为香港艺术中心市务及拓展总监,也在香港艺术学院兼任导师,多年来的博物馆游历经验及与观者接触体会中,令她掌握了拉近艺术与观者距离的方法。

书中的「Simon」是卓敏的右脑,带着艺术视野;「Andrea」是卓敏的左脑,散发哲学思维。两人参观了巴黎庞比度中心,讨论达利大师的作品;前往巴黎罗丹美术馆欣赏雕塑大师罗丹的「沉思者」;再到法国文化名城安古兰参加漫画节、到爱丁堡参加艺术节;探访孟克名著《吶喊》,到荷兰走访梵谷博物馆,面对同一位艺术家同一件作品以不同的观感角度倾谈,形成一种艺术欣赏的新观点。也就如书名,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现代艺术作品相遇,是一场令人期待会有神奇事情发生的游历。

《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

艺术并非如此的难以理解——《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编辑手册

书评—《艺术是哲思与生活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