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艺术是哲思与生活结合的产物》

艺术中国 | 时间:2015-08-28 16:21:24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读书>

    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艺术,出现了达·芬奇、莫奈、梵高、罗丹、孟克、达利、安迪·沃霍尔等不同的天才。他们经历不同的时代,身世各异,亦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如要一一细数,该从何说起?《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的作者何卓敏,曾就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后在香港艺术中心工作。也许对她来说,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从来就是艺术家及他的创作历程中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这本小试牛刀之作也采用了哲学对话的形式探讨艺术家各自的创作与精神领域的问题。

    书中虚拟两位女性角色,一位是艺术“学者”Simone,另一位是哲学“达人”Andrea,两人是工作时认识的好朋友,作者设定她们畅游法国、苏格兰、荷兰、台湾等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她们通过各地博物馆的展览顺道讲述展览中的现代艺术家及其艺术与思想的交集。部分展览场地不是原来收藏艺术品的艺术馆,如在第六章《印象派大师:莫内(又译莫奈)》和第七章《旷世奇才:达文西(又译达·芬奇)》的场地都分别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这当然无损宏旨,但给人予走马看花的感觉。有些艺术品必须亲赴原馆观赏才有意义,例如巴黎有罗丹和毕加索的博物馆,两处都是很值得一去,因为这两位艺术家个性强烈,不宜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观赏,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参观罗丹和毕加索的博物馆尤其是很有意义的体验。从书中资料可知,作者是去了罗丹美术馆,可是她只能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毕加索—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珍品展》里欣赏、思考毕加索作品的意义,不能不说有点可惜。很明显地,作者希望以两位虚构人物代表她知识历程中关注的两方面:艺术与哲学,而作者这种以特定角色和环境设定的对话,的确比散文体裁的书写有更大吸引力。

书中对于艺术家思想及艺术品价值的探讨,还是很有意思的,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画,在历史上曾掀起对于模特儿身份甚至性别的争论,而达芬奇这个谜样的人物,在作画时的心理状态也成为讨论的课题,本书作者则借这幅画讨论美的永恒意义,指出达·芬奇以绘画展现“美”,然而后世认为“美”没有什么大不了,哲学家休谟便认为“美”是主观的感受,杜象在尿兜上签名作为艺术品,甚至颠覆了达芬奇以艺术表现美的信念。

站在另一个极端来说,安迪·沃霍尔的画作都以名人肖像和商品为题材,“金宝汤”、“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这些人和物,本身属于流行文化范畴,也透过安迪·沃霍尔的画作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符号。安迪·沃霍尔很懂得靠“出位”的“普普艺术观”玩市场策略,你永远说不清他是搞艺术还是搞流行文化潮流。这可能触及到比杜象更远的问题:这样还算是艺术吗?所以作者也不禁评论道:“论技巧,他只是将一些罐头、标签招纸、硬纸板等一类的东西融入创作中。……但他有的,却是独特敏锐的市场触觉”。

然而从另一种艺术评论观点来看,这种懂得玩时尚,并且将绘画扭转为玩时尚的革命性做法,不就是现代艺术讲求以新概念推翻传统的极致吗?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性在于正式将商品广告和严肃艺术搞混,并且从创作过程表明了艺术创作和赚钱的关系,这样说不单要指明像安迪·沃霍尔这种艺术家是真正的艺术家,也指明他更是一个哲学家,安迪·沃霍尔媚俗的创作恰好也符合了艺术家毕生从艺术作品进行哲学思考的传统。

置身法国安古莱姆的国际漫画节,作者化身的两位旅人思考一直处于高雅艺术边缘的漫画的艺术意义。大家都知道,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以“模仿”来定义艺术,但另一方面,艺术也表现出生命的踊动。黑格尔则认为艺术是以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理念,这种理念即艺术的内容,就是一种心灵自由的表现,自为存在的主体性;但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具有“物”的特性,这也没错。如果你同时赞同这些观点的话,那么柏拉图的见解可以是描述艺术表现出来的模样,黑格尔的话则可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意向,而海德格尔的看法可理解为艺术品本身除去创作以外的特质。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的呢?

在《后记二:艺术的命运》中,作者首先引用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话,指出艺术发展不只限于个人,而是一股累积的力量,亦即我们先前的文明,是历史将艺术作品加诸艺术家之上。然后,两位艺术旅人就反复讨论艺术作品的历史命运,并将“人类艺术”与“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画上等号。接着作者更说明艺术是一面镜子,要反映镜子,反映当时经济、文化、生活整体,回应时代等等。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历史主义艺术观,很容易为读者接受。问题是历史与文明往往由后人去定义,荷马史诗的希腊英雄和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固然分别将特洛伊人和不懂艺术的买家视为在他们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外人”,然而他们不一定知道必须扩张自己的文明圈或捍卫自己的艺术。

另一个问题是该如何思考艺术家和自己的艺术品的关系。作者最后的说法是“艺术已经自由了”,的确,现代艺术都变成了概念的呈现,正如概念艺术家索利莱维特所说的,问题只是idea(直译为“想法”)好不好而已,而idea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与有没有创意有关。另外,感性世界的标准也变动不居,所以艺术家在创作概念上应该bewater(直译为“变成水”)。但water本身也有化学和物理的形态,不管流向哪里,正如艺术不管指向哪里,本身也一定有成为艺术的理由。然而正是在艺术家为自己的创作找存在理由的时候,他对作品、流派、自身生活甚至生命的思考,才让艺术成其为艺术。也许作者偏向于认为艺术家对生活思考的比重较大,因为本书标题指向一个哲人形象的苏格拉底与安迪·沃霍尔式普普艺术的金宝汤罐头的相遇,似乎意味着当哲思与生活相遇时,艺术便诞生了。(文/彭砺青)

《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

艺术并非如此的难以理解——《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编辑手册

书评—《艺术是哲思与生活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