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挖掘2012年秋拍市场中的未来明珠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26 11:06:58 | 出版社: 《收藏投资导刊》杂志

黑胶老唱片、全形拓片,文人收藏新门类

黑胶老唱片在中国出现与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1897年,也就是爱迪生发明唱片后仅20年,第一台圆柱形蜡筒唱机(当时叫留声机)就在我国上海的洋行里首次出现,大约20世纪初时,圆片唱片和唱机也输入了我国,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洋行里出售。1908年东方百代唱片公司成立,1917年,孙中山先生邀请日本人铿尾庆三来沪创建大中华唱片厂。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唱片成为了承载东方文化的一种新的载体。

作为首次在国内出现的黑胶老唱片拍卖,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在《百年留声——20世纪唱片》专场中写道,“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集结待售的老唱片,重新回味仍然存留在那黑色纹理中的声音,好像邂逅了一个多年未听人提起而淡忘的老朋友,又好像遇见了一位曾经朝夕相处而又悄然离去的古人,信息和怆然交集!”

《百年留声——20世纪唱片》是今年华辰拍卖在继影像、西画、苏绣后的再次创新,作为此类拍品的首场专拍,已于10月30日下午结束的《百年留声——20世纪唱片》专场取得34.2万元成交额和52.5%成交率的不错表现。本就抱着“试水”这一新生领域的华辰而言,这一结果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已经超出预期。据华辰拍卖刘坤介绍,“本次的唱片拍卖本属偶然,由于是无心插柳,再加上准备时间较为仓促,对于这样的结果已经是非常满意了。因为毕竟目前的唱片收藏市场相对较小,关注度也很低,一些唱片的收藏者也只是停留在个人爱好层面,少有系统性的藏家。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对于唱片市场保有信心。”

作为首场拍卖,摸索与尝试在所难免,而在“试水”的情况之下却也对国内的唱片收藏市场有了初步的认知。例如在本次华辰拍卖中,中国最早的一批唱片和一些戏曲名家和老牌歌星的唱片都很受关注,其中手刻片(共3张)拍出34500元人民币,《洋人大笑》以34500元人民币成交,梅兰芳、谭鑫培、余叔岩等名角京剧唱片(共10张)最后的成交价是28750元人民币,涵盖邓丽君本人主要作品的唱片集(共20张)以28750元人民币成交,而周璇、吴莺音、李香兰等人在内的六大歌星唱片集(共22张)则以46000元人民币成交。这些都说明了这些老唱片即便是在今天也依旧具备着较高的收藏价值,而这也如同甘学军所言:“老唱片和老唱片一样,是华辰对于中国艺术发展历史进行发掘的一个小的成果,也是对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进行开发的一个小的实验。这是一个很小的生意,但这应当不是一个小的事情。”

与黑胶老唱片的专场拍卖待遇不同,当前已经少有人会的全形拓片却已是一件难求。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文物研究室主任贾文忠先生介绍,“现在的青铜器全形拓已经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始于清末,民国时期也曾盛极一时,但在解放之后就已经很少有人会了。”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以墨拓技法完成,要求拓技者具备熟悉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

金石学发展到民国时到达顶峰,当时最有学问的人都在研究青铜器,由于照相技术在当时还未普及,人们想窥见到一件别人收藏的青铜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而青铜器全形拓的出现则满足了广大金石爱好者的需求。民国时陈介祺厚资求工拓为最精,后来周希丁精心钻研拓亦精妙,并广传其法,傅大卣为其门徒,当代贾文忠即是傅大卣的徒弟。作为青铜器全形拓当代传人的贾文忠介绍称,“青铜器全形拓之所以到现在已经变得很稀少,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工艺的特殊性,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青铜器的国有化,一般人即便能够接触到此类技艺也很难接触到那些好的青铜器文物。”

作为金石世家,贾文忠接触青铜器文物的机会自不在少数,且常年的青铜器鉴定、修复工作也为进行全形拓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据贾文忠介绍,“现在每年我都会选一件青铜器全形拓的作品到拍卖公司上拍,但市场的反应不是很强烈,虽然每件作品都能成交,但价格却也不是很高。目前国内艺术品的收藏市场依旧是以一些清末或者民国时期的全形拓为主,现当代部分的全形拓由于数量比较少,关注度也相对较低,价格不高也实属正常,但随着早期拓片市场相对固定,流通量也必定会有所下降,现当代部分的全形拓还是具备很好的收藏空间和前景。”

洼地一直存在,就看谁先出手

自从国内出现艺术品拍卖市场以来,艺术品的收藏热潮就从未停止过。以艺术品拍卖为主要收藏途径的内地艺术品收藏也在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收藏热潮而变化,从最初的传统书画、古董瓷器到早期油画和中国当代艺术,内地藏家的收藏门类也在各种收藏热潮的推动之下变得更为广泛。但毫无例外的是,很少有藏家能够真正在尚未形成热闹收藏之初就果断下手建仓。尤其是在今天,艺术品市场逐渐被资本所垄断而形成的借收藏而投资,以投资艺术品为换取利益的方式与手段之后,那些真正敢为人先而收藏的群体也就变得越来越少。

2012年,一个被公认的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调整年份,资本的退出,市场的低迷,这一切都将原本的收藏热潮从书画板块开始转移。香港苏富比的秋拍已经给出了信号,而在随后进行的中国嘉德香港与内地的秋拍当中,此类信号也从香港开始蔓延至内地拍卖市场,书画过亿元的拍品已经难觅其踪,而当代艺术更是集体遭遇“滑铁卢”。内地拍卖市场在刚刚进入“亿元时代”不久即遭遇到如此打击,虽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当事情真的发展到这一步时,依旧有很多人难以接受,尤其是那些单纯依靠拍卖指南而走进拍场的所谓藏家。一位业内人士在中国嘉德秋拍结束后的藏家聚餐上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 嘉德油画拍卖后一帮藏家聚餐。其中一位兄弟开始一声不吭喝闷酒。最后喝多了,开始大骂。他声称,都是因为听了一些人的学术忽悠,在2011年苏富比的尤伦斯专拍中花重金拍了一幅当代,现在这幅画缩水80%。”

跟风式的收藏不等于真正的收藏,收藏家唐炬对于此类事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倒是觉得如果当初喜欢而买那就坦然去拥有,不因一时的巿场波动影响自己的心绪;如果是赌也应该输得起,一味责怪别人不够大气。”

艺术品收藏的价值洼地可谓一直存在,国内当代艺术从无人问津到火爆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今,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回归至理智,众多内地拍卖公司也在当前的调整时期努力开拓新的拍卖门类,西洋古董钟与黑胶老唱片的成功上拍已经为当前的收藏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而如何将这种建议转换成收藏的热潮,除了需要众多拍卖公司的力推之外,自然也少不了藏家们心有灵犀的配合。

1  2  


下一页2012秋拍初探:承继与调整上一页古籍善本仍是秋拍看点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五十五期
· 艺术品该不该“免税”对待
· 古籍善本仍是秋拍看点
· 挖掘2012年秋拍市场中的未来明珠
· 2012秋拍初探:承继与调整
· 京城当代艺术交易实名制,是噱头还是实话?
· 靠一味的打造搞不好文化产业
· 798艺术区是文化商业的豪华邮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