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北京艺融拍卖:依托金融优势顺流而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03 13:43:07 | 出版社: 《艺术银行》

资深从业经验发挥作用

王莺歌1997年进入拍卖行业,从资产拍卖做起,到后来进入艺术品行业,至今从业十余年,见证了从清一色国有拍卖占据优势到股份制拍卖企业的风生水起。“当时中国有很多停滞资产,公、检、法三大机构扣压的大量资产需要采用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来处置,所以很多拍卖行是通过资产拍卖赚到第一桶金,资产拍卖非常兴旺。但是,通过几年的运作消化,资产拍卖份额开始萎缩,兼且各方面调控体制也在加强,这块‘蛋糕’不足以支撑数量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2003年,我开始接触艺术品领域,那时候艺术品拍卖仍然作为一种原始姿态存在,但是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话虽如此,但是目前拍卖行数量巨大竞争激烈,已经和2003年的情况完全不同。为何艺融此时入市?面对我的疑问,王莺歌表示:“我们没有刻意选择入市时机,艺融的入市原因除了前期积累的大量资源,还包括对市场规律的遵循和清醒认识。其实每年新成立的拍卖行有很多,倒闭的也很多。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市场经济大浪淘沙,这是很正常的商业现象。到2011年,拍卖行又有新的面貌,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这个行业每天都在变化,时刻在竞争,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坦言由于公司成立不久,工作繁忙而没有过多个人时间的王莺歌,闲暇会读读书,和圈内的朋友喝喝茶聊聊天,探讨行业发展的问题,这在她看来就是最好的放松。一家新公司的成立,核心竞争力与其领导成员的从业经验和能力息息相关,王莺歌不否认许多拍卖行过于依赖老总们的资源和人脉,存在“一人球队”的状况,经营者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业绩上面,而无法平衡基础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王莺歌认为要克服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在业务模式上规范化,然后要大力吸引和培养人才。“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公司来说,人才培养和公司成长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希望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加入,我们还希望把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吸纳进来,大家共同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两部分人员各有优势,通过内部讲座,可以相互学习成长。公司曾邀请拍卖行业协会的讲师,对金融出身的员工进行拍卖知识培训。也曾举办讲座,对艺术专业出身的员工普及金融知识。下一步,还会进行拍卖师培训和文物鉴定师培训。”

 

1  2  3  4  


下一页荣宝斋(上海)拍卖:百年积淀 新发蓬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银行》第四期
· 北京艺融拍卖:依托金融优势顺流而上
· 荣宝斋(上海)拍卖:百年积淀 新发蓬勃
· 上海宝龙:艺术品拍卖与地产行业的强强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