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你究竟想要干什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09 10:10:16 | 出版社: 北大出版社

《C》,装置,砖、乳胶漆、气泡喷射机、旋转灯光、探照灯、图纸、有机玻璃,

1000厘米*600厘米*400厘米,2010

问:《揭穿博伊斯》,我感兴趣的是“揭穿”两个字,你自己是如何定义这两个字的?

答:曾经有一位德国朋友告诉我(当然她不是做艺术的),她去参加卡塞尔文献展时只看懂了三件作品(有很多艺术家认为这并不是问题,但我却认为这正是问题所在)。我想一定是艺术家们给物体添加了太多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又大多是一厢情愿的,就像人们面对博伊斯的毛毡衣服时,会发现他们是走不通的,而我在上面画的“缝制图”正好为观众提供了一条穿过博伊斯的通道,他们通过我的“缝制图”看“懂”了博伊斯。也正是这个时候,博伊斯添加给毛毡衣服的“意义”被不知不觉地抹掉了,衣服也回复到它最本来的“意义”——衣服就是衣服。我一直希望我的作品,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讲英语的还是讲汉语的,都可以看懂;因为在我的作品面前,无需思想,无需审美,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沟通,简单的沟通。在“卡通一代”展览上有两个艺术系的学生跟我这样说:整个展览展出的其他人做的作品他们都可以看懂,唯独我的作品他们看不懂……这令我非常失望。可是,小孩子们却看得懂我的作品,还有那些不曾学习艺术的人,他们看我画了“拍手”,他们就拍手,一拍手“玩具”就扭屁股、就唱歌。他们看了非常开心,于是后面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已经看懂了我的作品(沟通完成了)。另外,“揭穿”这两个字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法国艺术家拉维耶说的:“我们应当提防别把历史上的艺术家理性化了”。

问:某种意义上说,“揭穿”也就是(类似)解构主义的“颠覆”。你如何看待存在于你的作品中的“颠覆”因素,你是否对传统的艺术对价值的认知方式有疑问?

答:准确地说,我是对今天的艺术对价值的认知方式有疑问。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个时期的艺术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少的观众 ;当然,观众少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但起码不应被我们炫耀,因为最终我们希望它得到沟通(除了那些纯属自娱的艺术家们)。艺术应该与当下的现实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假如我的作品中有“颠覆”的因素(我是说假如),颠覆的将不是传统的艺术,而是今天的艺术;当然,反过来的那一面也一定不会是传统的。

问:有时候艺术也是一种概念游戏,在你的作品中这种概念游戏是否是你一种走向观众的策略?

答:我更愿意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服务行业,我指的是……就像是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随便地使用它,它应当为人服务。走向观众是我喜欢的,我很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或者你说的策略来接近观众,从而有机会讨好观众,不是虚假地讨好,是真心诚意地讨好。我想,我当然希望我所做的这项工作有朝一日能为我带来名利、金钱,但是如果不能,我也没办法,我无法转行;因为它太容易上瘾了,我的意志又不那么坚定。

问:谈谈你的作品的地域性,作品与“卡通”风行于各种人群中的关系?

答:“卡通” 之所以风行于人群中,我想是因为它一目了然,便于“沟通”。其实,我的作品究竟与“卡通”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我只是选择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物体来进行工作;黄一瀚说“我的作品触及了卡通本质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至于地域性,我并没觉得我的作品里有很强的地域性;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想干什么。也许每个艺术家都应该用一把枪指着自己的脑袋问自己:你究竟想干什么?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下一页如果每一个人都精彩上一页我们似乎已没有退路了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每一个人都精彩
我们似乎已没有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