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二章 海上沙龙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21 11:38:19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多年后,漫画界好友冰兄与方成在苗子家

同年五月,对生活正好感觉到无聊的黄苗子,也顺势辞掉了手头那份闲差,和漫画家陆志庠一起,跟着叶浅予他们去了南京。初到南京时,四个人寄居在成贤街著名戏剧家马彦祥家一个空出来的亭子间里。白天,叶浅予去图片社工作;晚上,四个人一起打地铺。志庠听力有故障,而苗子因为初来乍到,无亲无故,一时也没有工作,几个人的生活开销完全压在叶浅予一人肩上。马彦祥那时正闹情感纠纷,苗子他们置身其中有些尴尬,终于,叶浅予在常府街三山里重新租了一层小楼给大家住下。随即,苗子去了《扶轮日报》(陇海铁路主办)编辑副刊,叶浅予也开始给《朝报》画漫画连载,四个人的生活压力减轻了许多。张若谷写过一篇关于巴黎的小说《婆汉迷》,标题是法文Bohemian 的音译,指流浪汉或者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在苗子看来,用“婆汉迷”来形容他们在南京的生活倒也贴切。但这样的生活依然是开心的。叶浅予画过一组漫画速写,题名《皮啖泥啖》,是英文Picnic(野餐)的音译;有时候,四个人会租上马车去鸡鸣寺野餐。在天津《大公报》因为画农村写生而深受读者欢迎的赵望云,在北方有“鼓王” 之称的刘宝全,来南京时都会拜访叶浅予;南京的文艺界名人,如田汉,卢冀野、徐悲鸿、吴作人……更是时常往来,这让苗子他们颇不寂寞。上海那边,漫画界不时有消息传来。因为漫画的影响日益扩大,开始有人提议成立专门的组织。

1935 年,叶浅予特地从南京回到上海,参加了“漫画协会”的成立大会。在南京《扶轮日报》工作了四五个月后,苗子开始面临拖欠薪水的考验。到了1936 年春,苗子终于只身回到了上海,留下叶浅予他们,继续在南京过着“婆汉迷”的生活。回到上海后,苗子在环龙路租了一处前楼住下,同时去了上海市政府机要室担任科员。他如此形容这段日子:我一半搞漫画和编辑《小说》半月刊(大众出版社出版);一半过着买旧书,上馆子,坐舞厅的小官生活。我不会跳舞、抽烟和打麻将,但舞厅外头的一种小博具——吃角子老虎,却“吃”了我不少钱。(《我的自传》)因为常去舞厅,苗子认识了周扬、夏征农等左联人士。周扬,这位左联的主要领导人,每次在舞场都是西装革履,风采翩翩,这让苗子印象尤为深刻。有时,白波会来上海,需要在苗子这里借住一两个晚上。苗子便把卧床让出来,自己打地铺。偶尔,白波回来得很晚,苗子次日清晨醒来时看到她,白波也不多作解释,只淡淡地说:“跳舞去了。”磊落、率真,是这位女画家的性情。当年的小朋友丁聪,已经在去年,也就是1935 年毕业。在黄苗子的介绍下,丁聪去了良友出版公司担任编辑。良友出版公司里面大多是广东人,因此,公司及其下属的几家画报被戏称为“广东帮”;叶浅予、张光宇等所在的时代图书公司,由邵洵美做老板,刊物有《上海漫画》、《时代漫画》、《论语》等,被称为“上海帮”。在良友出版公司里,只有丁聪和赵家璧操一口上海话,其余的人均讲广东话。苗子是广东人,所以和两边都很熟。他和丁聪经常去《时代漫画》编辑部玩,有时候玩着玩着苗子就不见了,让笃诚的丁聪干着急。一次,《良友画报》的编辑郑伯奇打电话给苗子,说作家穆木天被捕了,希望能帮忙解救。苗子明白这事肯定与左联有关,可仍立刻去托人疏通。穆木天获释后,一直纳闷,不知为何人所救。到了夏天,在漫画协会的组织下,第一次漫画展览得以顺利举办。地址选在上海南京路新开张的大新百货公司四楼,展览共汇集了来自全国以及海外华侨界的600 多幅漫画作品,黄苗子也是筹备委员之一,和王敦庆一起负责书记事项。

……

1  2  3  4  5  6  


下一页香江碎影上一页第一章 香江碎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节选一
第一章 香江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