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创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03 10:33:22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37年作我和家庭(油画)
 

1932年,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

就在这一年,玉良的老校长刘海粟第一次欧游回国,玉良在中大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刘校长在报上见到这个消息,即电函玉良,除表示祝贺外,他还要亲临画展。

接到这纸电文,玉良就像捧着一团烈火,烤得她面红心跳。两年前,凭借一时感情冲动,没有取得校长的应允,就毅然离开美专,来到中大,虽然也给校长写了信,但事后一想,便觉得不妥,太对不起他了,辜负了他的重托和期望。羞愧使她不敢再见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一直关注她艺术上的进展,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风尘未洗,疲劳未消,就要来参观她的画展,真是恩比山重,情比海深,使她受之有愧又受宠若惊了。她握着电文的手微微抖着,在激动和忐忑的心情中期待着他的到来。

刘校长他果然准时到了。玉良迎上前去,她的嘴张了张,想说几句自责和感激的话,他却摆了摆手阻止了:“过去了的事就像流走的江水,我知道你有你的难处。在这里也是搞艺术,不都是一样嘛!”玉良提着的心落下来了,她感到少有的轻松。

校长没有休息,就在玉良、赞化及他过去的一些学生的簇拥下走进了展厅。他仔细地观看每一幅展品。有时一幅画要端详半天,有时走过去又回过头来再看。玉良关注着校长的行动,从中揣测他心中的语汇。见他舒眉展颜的神态,仿佛看到了他心里对展品的赞许。她像喝了糖开水样,甜滋滋的。这是她久已盼望,也是她预料之中的赞许。这些展品全部是这两年创作的,多系描绘祖国山川壮美之作,且是严格按照西画的要求所作的。校长可说是引进西画的开创者之一,玉良从事西画学习,也是由于他的指引。现在他的学生在他追求的事业中有所造就,他哪能不高兴呢!他定会借这个机会给她鼓鼓劲。她悄悄觑了眼校长的表情,不觉脸热热的,即将到来的褒奖猛烈地撞击着她。

“玉良,”校长亲切地叫唤着她,他已停立在那张《浮山古刹》前。玉良按捺下心中的一阵狂喜,准备接受校长在大庭广众间对她作品的称赞。她有些羞赧地走上前,站在校长的身边,屏息聆听着。与此同时,校长向陪同参观的同学招招手,“你们也过来。”他指点着画面说:“你们看这幅古刹,可谓是淋漓逼真,惟妙惟肖,真是精心层层积染,用色极其准确。它说明了作者的西画功底坚实,也表现了技巧的纯熟。真叫人为其写实功夫倾倒。”

玉良心里有头小鹿在撞。可校长的话锋一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可是,我不喜欢也不主张这种描绘。我主张借鉴西方的艺术,用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校长回头看了一眼玉良,玉良的头低了下去。他又换了一种语气继续说:“玉良啊,如果仅此一幅,作为研究,那还应该大大赞扬一番。可惜的是,全室一格。这一幅可称得上是自然主义的典范。我们向西方文化艺术作探索、借鉴时,可不能被他们束缚了个性,成为俘虏。我主张用个性去解释自然。同学们大概都看过我的《北京前门》和画西湖的《回光》吧?我就是抛弃了繁琐、纤细,不为巧密,不居短浅,把自己感受的内在生命力,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把它呼唤出来。画得好坏我不敢讲,但我努力表现了自己的个性。”

他稍停了会儿,环顾了一下大家,又说:“也许你们中间有人要说我太狂妄了吧?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在学生面前说话,无须闪烁其词。我们无论画风景、静物、人物,如果只是冷漠地表面摹写,不倾注画家自己的满腔热情,就不会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也没有生命力。玉良,你的许多作品,从绘画技巧上讲,是忠实于西画传统的,都画得很好,但是看不到你的个性,这是这次展品的通病。”

1  2  


上一页第四章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四章 载誉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