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资任章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25 11:02:00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原 文

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 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有是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如不资之,则局隘浅陋,有不任其任之所为。且天之任于山无穷。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衡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此山天之任而任,非山受任以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由此推之,此山自任而任也,不能迁山之任而任也。是以仁者不迁于仁而乐山也。山有是任,水岂无任耶?水非无为而无任也。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1〕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其水见任于瀛潮溟渤之间者,非此素行其任,则又何能周天下之山川,通天下之血脉乎?人之所任于山而不任于水者〔2〕,是犹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也。亦犹岸之不知有沧海也。是故知者,知其畔岸,逝于川上,听于源泉而乐水也。非山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广;非水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大。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3〕,不足以见乎环抱。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著,则蒙养生活无方。蒙养生活有操,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吾人之任山水也,任不在广,则任其可制;任不在多〔4〕,则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制不能任广。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任不在山,则任其可静;任不在水,则任其可动;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在今,则任其无障。是以古今不乱,笔墨常存,因其浃洽斯任而已矣,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不任于山,不任于水,不任于笔墨,不任于古今,不任于圣人。是任也,是有其资者也。〔5〕

《画语录》与《画谱》对校

〔1〕“卑”字,《画谱》为“中”。

〔2〕“人之所任于山而不任于水者”句,《画谱》为:人之所任于水者。

〔3〕“山”字,《画谱》无此字。

〔4〕“多”字,《画谱》为“夕”。

〔5〕《画谱》结尾多一句话:一画也,无极也,天地之道也。


 

译•释•评

推敲原文,“资任”系指赋予信任、托付之意,即画家要有追求目标。本章焦点,结集于人的良知,艺术家的心态与良心。

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取材于山川,两相融会,虽无野心,却有成就,虽无显赫之位,却美名流传,皆因有冲破混沌而立法(蒙养)之功,体验及于生活,感受到寰宇中山川之本质。从用墨方面看,有冲破混沌而立法之托付;从用笔方面看,有表现多种形象之托付;从山川角度看,须架构其胎骨;从皴擦角度看,应担负起手法的变化;从沧海来看,须表现天地无垠;从坳堂(坳,指山间平地,坳堂谅指某类地貌)观之,须传达时光之流逝;在无野心无企图中应作出成就;就依据感受而创一画之法而言,是为了创出无穷的画法 ;而悬腕则是为了脱颖而出的目标。所以凡有所追求,必先明确追求什么,然后才能动笔。如不赋予追求目标,局隘浅陋,谈不上追求什么了。

天对山的赋予无穷,山占领空间而呈现体貌,山有神秘的灵性,山变幻无尽,“山之蒙养也以仁”。——这个蒙养就只能理解为生养之意了,歌颂山之仁德。山脉纵横有动势,有时又静静地潜伏着,山像拱揖有礼,山亦缓慢温和地转弯,山之环聚中彼此守着严谨,山之虚灵中表现出智慧,山之纯净秀色中有文气,山之蹲跳中显出勇武,山之峻厉中见惊险,山之高直逼霄汉,山之浑厚表现其宽宏,山之浅陋也不遗忘于巧小。这都是天所赋予给山的,并非山以所赋予的又赋予给天。人能承受天的赋予,并非山之赋予再赋予人。由此推之,山受了赋予而自己承受,不能将这赋予转移。所以仁者喜欢山时仍不失自己的仁。——利用山的多种状貌与特性,石涛谈的全是人格:仁、礼、和、谨、智、文、武、险、高、洪、小……我无意,也无水平从哲学角度研究他的逻辑思维。画家石涛,写《画语录》,当主要着眼于绘画表现中的意境与人情,为19世纪德国美学家立普斯(Lipps 1851—1914)的“感情移入”说提供了例证。

山有这些赋予,水难道就没有赋予?水:汪洋而广为灌溉似有德,依照往低处流之理表现其义,潮涨潮落遵守循环之道,激发跳跃显出其勇,回旋平流均有法度,通达至遥远利于观察,渗透而清澈呈现出善,曲曲折折终于东流去正是其志。此水受赋予于瀛海溟渤之间,若不完成这些赋予,怎能围绕着天下之山川,贯通天下之血脉呵?人们如只知山的赋予而忽视水的赋予时,“是犹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也”,——仿佛是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意指困于海之物境而不悟海之意境。“亦犹岸之不知有沧海也”——也等于岸上不知有沧海了。既然见物无情意,无情意就不见物了。

没有山的赋予,不足以见天下之广;没有水的赋予,不足以见天下之大。山不赋予于水,不能见水之周流;水不赋予于山,不能见山之环抱。山水间的相互赋予不明显,则周流与环抱都没有来源了。周流与环抱不明显,则蒙养生活无方——应指就难于创造具体表现万象的画法。能掌握表现万象的画法,则缘于周流与环抱有来源,周流与环抱有来源,则山水之赋予就完成了。

我们承受山水的赋予,不在乎赋予之广,而要能控制这赋予。赋予不在乎多,而要能简约概括。不能简约概括便不可赋予太多,不善控制便不能赋予太广。赋予之目的不在于笔,而为追求能流传;也不在墨,重要在有所感受;目的不在山,在乎其静;目的不在水,在乎其动;目的不在古,要探究古代之所以有迷途;对于今,要排除障碍与阻力。所以须区别对待古今,笔墨之能常存,由于能贴切深透(浃洽)地表达了被赋予的任务。而这任务之完成,依凭了感受与客体形象所创造的画法,从一画推广到万法,又从万法统归到一画。任务不在于山,不在于水,不在于笔墨,不在于古今,不在于圣人。这任务自有其所赋予之目的。——总鉴全篇,这目的显然是指人的品格,人的良知,艺术家的心态与良心。

下一页上一页兼字章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我读石涛画语录 文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