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闭门治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15 18:03:41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古籍整理专家程毅中曾经用“奇人”来形容王世襄。他评价王世襄说:“他玩物而得志,格物而致知,努力加兴趣,做成了许多绝学。这样的人才是很难复制培养的。王老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守护人。”

而王世襄的大半学术成就,都产生于被故宫开除后的人生低潮期。他被诬陷过,坐过牢,带过右派帽子,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下,从一个衣食无忧的京城顽主转而成为一无所有,且不被社会所承认的一介布衣,而这些,都没能挡住他旺盛的生命力与执著的研究精神。或许,正如他在《自珍集》自序中所说:

 大凡遭受极不公正待遇者,可能自寻短见,可能铤而走险,罪名同为“自绝于人民”,故万万不可。我则与荃猷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自珍者,更加严于律己,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惟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故更当平心静气,不亢不卑,对一己作客观之剖析,以期发现有何对国家、对人民有益之工作而尚能胜任者,全力以赴,不辞十倍之艰苦、辛劳,达到妥善完成之目的。自信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可得到世人公正、正确之理解与承认。

  他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遭到那个时代不公正的批判,被命运无情地边缘化,然而,他却从未与自己钟爱的生活有稍许分离。社会把他剥离成一种异类,他却没有在逆境中自怨自艾。他对政治风云反应愚钝,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情有独钟。他呼吁保全中国古典家具、竹刻、葫芦等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资料的调查和优秀家具的保护工作之中去,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变为一部部专著。在那个人人噤口的时代,王世襄经历了无数的退稿、白眼甚至批判,却依然执拗地坚持,一个人在灯下默默耕耘。没有人能够说得清,那些小小的器物中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或许,在这些常人看似不起眼的玩艺儿中,承载着王世襄对民族文化的无比挚爱,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心。最终,许多断裂的传统经由王世襄之手衔接、复活了,他收藏的鸽哨、竹刻、葫芦像藤蔓一样爬满芳嘉园的每个角落,这些有趣的器物,在王世襄的心血浇灌和不懈耕耘下,终将盛开为中国文化版图大花园中一朵朵瑰丽的奇葩。王世襄先生辛勤耕耘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得到学界的一致赞扬,他的好友、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在王世襄《说葫芦》一书序中写道:

  他注解过唯一的一部讲漆工的书《髹饰录》。我们知道,注艺术书注词句易,注艺术难。先生这部《髹饰录解说》不但开辟了艺术书注解的先河,同时也是许多古书注解所不能及

的…… 但我要郑重地告诉读者:王世襄先生所著的哪怕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内容讲的哪怕是区区一种小玩具,他所倾注的心血精力,都不减于对《髹饰录》的注解。

 

著名文物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生与王世襄是总角之交,友好终生,在文博界有伯牙子期之誉。朱家溍生前曾屡次撰文向世人介绍王世襄,拳拳之情可谓“逢人无不说项斯”。先生由衷地赞美王世襄的勤恳和学识:

 

不言而喻,畅庵的玩物丧志和古籍整理有因和果的关系。如果当年他玩的不投入,不执著,老来也就不可能把蟋蟀谱、鸽书整理好。他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畅庵确实会玩,又能用玩的精神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整理古籍,因而他干出来的成果被人称为“绝活”。

 

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也极其推崇和敬佩王世襄先生,在他的文中处处流露出对先生的景仰。他在《文物学家王世襄先生的学术贡献》一文中写道: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世襄先生是我国的文物学家和文物收藏家,他毕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退休前为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现虽年届九旬而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在长期的文物研究工作中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开拓了很多当时尚无人注意的专门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为文物研究工作做出了独特的、多方面的重要贡献。

王世襄先生研究范围广博,除对那些已近于文物中“显学”的书画、雕塑、金石、建筑诸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撰述外,尤致力于那些当时尚较少有人注意的领域,包括家具、乐器、漆器、匏器、刻竹、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则例等具有一定工艺性质的文物乃至介于文物与民俗之间的种种器物,如豢养鸽、鹰、犬、蟋蟀等的专用工具等,都有琳琅美富的收藏和深入系统的研究,撰成多部专著,填补了这些方面的空白,在文物学家中独树一帜。

 

沿着王世襄开启的明式家具研究的课题方向,近年来一批中青年明式家具研究专家不断成长壮大。如上海博物馆的王正书,著有《明清家具鉴定》一书,在继承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的基础上,又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在对明清家具断代的课题研究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胡德生则以研究宫廷家具而为世人所熟知。

近年来,在古典家具材质的研究上,青年学者周默则取得了不俗的成果。1983年,周默大学毕业后曾长期供职于国家林业部,从事珍贵木材的进出口工作,多次深入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国的原始森林区,实地考察木材材质,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后又专心于中国古典家具所用木材的历史与文化研究,由他所著的《木鉴—— 中国古典家具用材鉴赏》《紫檀》《黄花梨》等专著得到学术界和硬木家具界的一致赞赏和肯定。200912 月的一个午后,也就是王世襄先生去世不久,我与周默先生关于王先生的学术和成就有一次长谈。作为业界后学,周默对王世襄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做了一番概括评价,谨录如下:

王世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在文物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就。我作为从事古典家具用材的研究者,对王世襄先生的认识主要是从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这一方面展开的。王世襄先生的学术著作《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出版后,在古典家具收藏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明式家具研究》这本书,它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本研究古典家具的专著,在这之前有关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的著述基本上都是由德国人和美国人完成的。王世襄先生拥有良好的国学基础,他从小又接受了正规的英语教育,大学时期在燕京大学更是经历了严格的学术锻炼。参加故宫的工作后,又被马衡院长公派到美国,考察西方的博物馆,开阔了视野,学习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博物馆管理方法,在知识面上,先生是真正的学贯中西。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已超越了以前仅以个案为主题对象的研究方法,从古典家具的榫卯、纹饰、材料、结构美学入手,总结了明式家具制造的一般方法,从而建立了明式家具的审美体系,又规范了家具制作中的专业术语,这对古典家具的制作和研究的意义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在明式家具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学科的建设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所有研究古典家具的著述都建立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的研究方法之上。

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的出版发行,激活了一个行业,那就是古典家具制造业。许多古典家具制造厂家在这两部书的影响下,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古典家具的制作水平,对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说没有王世襄先生,就没有今天古典家具业的繁荣。另外,就我了解,王世襄先生还是一个对学术非常严谨的人,对于中国古典家具的用材研究,王世襄先生多次声明在植物学上自己并不擅长,所以对于一些新的进口材料缺乏了解,到了晚年他多次声明自己落后了,不再写有关家具方面的文章,也不再给人做家具方面的鉴定。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这种博大的胸怀和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的大师才具有啊。有些木材商人,就利用王世襄先生在木材研究的模糊性方面大肆做文章,以次木充良材来欺世盗利,这些人和王先生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中国人不是讲究盖棺定论吗?我作为古典家具用材的研究者可以肯定地说,王世襄先生历史性地总结了明式家具的艺术特征及制造方法,他是明式家具研究界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甚至可以说空前绝后!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培养王世襄那样学贯中西的土壤,也没有人拥有他那样的国学基础和对生活最广泛的热爱,所以不大可能再有人超越他了。

王世襄先生去世了,也就是说明式家具研究的一棵大树倒了,那么我们这些后学在惋惜哀伤之余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学术界和家具界都要沉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1  2  


下一页笔耕不辍上一页闭门治学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三章 悲情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