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锣鼓听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6 16:48:44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最近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香港大业公司联合出版的《四高僧画集》,印刷精美,接近原作。渐江的画面着墨无多,他以挺拔的瘦线来分割平面,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平面的形体变化之构成中,予人空旷、疏淡、清雅之感。而石谿则用秃笔粗线,在浓、淡、枯、湿中组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山峦,他排斥直线,其树木、平坡、烟霞,都统一在扭曲的运动感中。如果从石谿的画面能敲出粗陶之声,则从渐江画面敲出的当是细瓷之音。腔,在歌唱中是研究的重要课题吧,但在绘画中往往被忽视。形式构成中的腔关联着作品的艺术生命,但绘画中的形象往往受自然物象太多约束,易失去抒情的自在性。能从客体形态中抽出其形式美之构成因素,赋予作品以独特的美感,独特的腔,这样的作者凤毛麟角,无愧是大师。范宽的《谿山行旅图》气势磅礴,造型上予人的印象是“方”,画面各种形体都统一在方的倾向中,大大方方,又大又方。如果以“方”来比喻范宽的腔,则郭熙画面上的树木与峰峦都统一在弧状构成中,古人归纳他的树的特点是蟹爪,那只见到了树之腔,更关键的问题还在整幅构图之腔,郭熙之蟹爪进不了范宽的谿山去。并非由于范宽只碰见方形的山而郭熙只碰见弧状的峰,显然由于作者审美趣味之不同,见仁见智,各有各的青睐与钟情。以方与弧来区别范与郭,当然太简单了,但我们确乎应在杰出的传统作品中分析其造型规律,认识其独特风格之由来。这方面的工作西方比我们先进,他们从塞尚的画面中分析出圆柱体、锥体、三角形等等构成因素,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理解。用形式分析这把解剖刀来剖析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不难暴露其艺术奥秘。

“腔”属于音乐,音乐比绘画更倾向抽象。画匠如只滞留在描龙画凤的描画物象阶段,永远进不到艺术殿堂中去。有人说一切艺术都倾向音乐,长期在艺术中耕耘的实践者最终都会有此同感。“炉火纯青”指排除了多余的杂质,也可说终于入“腔”了。“锣鼓听音”,不能光听热闹,要听其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绘画之门道在形式构成中,在腔调中。

90年代

下一页观赏苦涩(1)
上一页肥瘦之间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背影风格 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