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8.08.18—10.21
开幕时间:2018.08.18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展厅
序
在卢俊舟的作品中,“空间”似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质。他每一个阶段都在尝试着延展自己的边界,形成新的经验,甚至表现出某些跳跃、分裂的节奏,如果说其中有着相对延续性的话,那么最明显的莫过于对“空间与原始巫力的情绪再现”的探索与表现。
月似霜,2012年,140厘米×68厘米
其实,在传统书法概念中,文字的间架结构就具有某种空间的指向,卢俊舟的作品无疑是将此指向发挥到个人理解的极限,这类似一种触发,融合了他对书法由来已久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领悟。尤其是在他近阶段的作品中,曾经固有的秩序开始被消解,原有形式的趣味逐渐被取代,对形与意的强调,转移到更为纯粹的情绪积累与释放中去。书写本身已无关乎文字的内容,无关乎观者的阅读,他追逐着自我的节奏感,寻求接近本质直觉的原始状态,完全打破了东西方文字书写的障碍。书写的空间感和画面感,自然完美地呈现,犹如浑然天成的原始混沌状态。仿佛置身于纯粹的书写之中,他才能接近独特的自我、体验精神的自由,表现出他的质疑与勇气。在他的书写过程中,传统书法所具备的会意性与情绪化等特征,又逐渐呈现出与当代艺术的某些价值判断相通的一面。我们对传统概念的认识,正是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不断被刷新与超越,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必须产生于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氛围。”当我们置身于更为开放、广阔的文化维度之中,参照逐渐多元的价值判断方式时,相比单一形态的标准艺术创作,应该有着更多的可能与阐释。卢俊舟的作品以反秩序化的态度,建构着他所理解的秩序,在这一层意义上他似乎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精神空间。
苏州博物馆馆长 陈瑞近
云龙天马,2012年,140厘米×23厘米×2
创意物象,近于自然——田黎明谈卢俊舟作品
俊舟是一个很厚道、很明朗、很纯真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心性在自然书写中越发透明。俊舟对艺术特别敬重,正是持有这种敬畏心,他对待自己书法艺术也是这样来研究和探索的。看俊舟书法应该有十年之久了,很多作品是我比较熟悉的。俊舟书法有深厚的传统底蕴,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我读俊舟书法,有几个感觉:一是志向,中国诗讲“诗言志”,“志”用闻一多先生话说是怀抱,理想。在俊舟书法里,有理想,有怀抱。这种理想从他童年学习书法到少年再到成年,在成长中以书法学习过程来追寻内心的理想。这种向往,它是通过一个载体来呈现,这个载体就是俊舟这些年创造的一种新书体,新语境,新风格。我觉得俊舟的理想正是在这样进程中不断地前行。我从一个旁观者来看,他更多推进的是一种志向、一种理想、一种感悟、一种与时代同行的精神境界,这在俊舟书法整个过程中体现的很清晰。俊舟在书写中产生了很多新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当代意识,其实都隐含着从传统这边体验的意义。看他书写的方体,带有隶书意味,但笔法并不是隶书的,这种书体造型是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既传统书法学理中的“筋骨立形”。我觉得这是俊舟书体很重要的基因。“筋骨立形”从甲骨篆隶到行楷草书,无论如何变化,“筋骨立形”不可变。在俊舟字体间架结构里,用一种分割法,构成法等更具有画面感,但又保持着自如的书写方式,这些还只是一种思路,更重要是他对传统书法理学有一种深切体会,并能灌注到自己的生活常态,从而达到了他的这种变化。古人讲“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为此,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悟。有时候我们对书论,画论,看似几个字很简单普通,但实际上要拿一生精力来体验的。像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让现代人怎么样去认知?“天人合一”怎样去体验?你必须要去寻找到一个载体,让文化精神与载体合二为一,让这种载体能够承载你的一种认知,又能够发现推进你在当下与自己成长的一种方式有关,这对一个书家和一个画家都是很难的课题,但是,俊舟在这个层面上是真正在体验这样一个进程,向往这个进程。
闻折柳,2016年,180厘米×48厘米
传统书论有“创意物象,近于自然”,从俊舟书法整体布局到笔意与笔法又至每字间架结构的空间,都没有离开这八个字。创意,是书法的核心,周汝昌先生《永字八法》谈到关于书法的笔法问题。永字八法的八种笔法,实际上也是这八个字的一种呈现,“创意物象,近于自然”。所以中国艺术所供取的物象,它始终是以意象思维围绕着人与自然的一种感知和认知,并通过对“道”的追寻来体验他自己所呈现的载体。所以这个过程会产生对”天人合一”一种体验,是由技进道式的格物致知。此时,在俊舟书法里是以体验一种从理念到理想的表达,应该讲是当下对自己在载体的这种研究状态中所感知的是一种文化与心性,生活与境界、立格与立品的立足。当两者达到一种融合,我看到俊舟正是以这种感觉,走进了“天人合一”的体验空间,努力探索着属于笔法,格局、格调和面貌等。关于“近与自然”这一说,俊舟书法每一篇探索都注重了画面整体意象。我想俊舟在体会王羲之书论如“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又“每作一字,需用数种意……”先贤从意象与自然融合中找到用笔结构和用笔气韵。俊舟书法,我也感觉到它整体气象,他仍然在追寻意象的东西,这种意象它始终是贴近与他对书法行笔与整体关系中的认知,来传达对“近于自然”的理解。对于自然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哲学命题,它是以对道的追寻来回归于平常的自然,但也正是在平常自然之中,发现了深奥的哲学命题。俊舟书法便是自信从容地呈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的一种体验方式,我觉得俊舟是这样去努力的。所以我们看他的行书到后来狂草的进程,确实是在“创意物象”和“近于自然”努力中所产生出他的一种直觉,一种理性,和他所表达的一种美学的认知。
舟自横,2016年,180厘米×48厘米
俊舟书法在审美上,也是立足于传统审美向当代审美进行的一种转换,尤其在书体结构的表达是他最大的一种创造性。俊舟对书体结构进行了较大转换,他不再拘泥于某家某体,而是寻找到书写在当下一种生存状态,来呈现他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一种性质的观照方式,写出了属于俊舟书体的感觉。我们看他的书法,有好几种形态,都以行书和草书隶书还有魏碑体的造型方式来转换,他完全是当下一种书写感觉,更近于一种艺术直觉,这使他的书法已经打破了原有一些规矩,比如说从单字造型突围从整体气韵关系来感知当下意之思考和体验,俊舟在这些层面都有自己的思考,他传达这种新的书写观点之时,已经把当代人一种生存状态与形式探索合二为一,在形式形态上注入了当下感,这种生存状态牵引着当代审美的趋向来意象他的书法符号。我与俊舟交流时,说:“传统书法从右向左,你是用现代人书写方式,从左向右;再就是横段书写,一段一段现代家书式的书写方式。”其书法已经不是我们所看到原本意义,书法的美感有雄浑的,有平淡的,似乎在俊舟书法里这些元素也被转型。比如说他书法体现了一种速度感,这种速度感是一座城市化的感觉,是人的快节奏,在此将生存心态和状态与书写产生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很难来论述,但是他在书法里找到了这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他的书法被呈现出来。似乎在读他书法之时,就读到了我们自己在当下的一种快速或者带有浮躁的一种状态。俊舟书法,仍然讲究起承转合,刚柔并进,这在他的行草里最大特点既有突破又保留着传统的自然观。同时,他以魏碑造型方式用极简方式,表达出宁静安祥的书写空间。这对一个创作者来讲是一种反差,它能体现出也正是当下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端祥的,宁静的一种方正感觉是当代人所去追寻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空间,这种状态在俊舟作品里尤其是早年被体现的很充分,他条幅的方体隶式结构,把空间的主题放在主体上,让我感觉是一种有张力的,精确的,方正的有现代审美格局的书写。书写的过程也幻化为对一方空间的再造与改变,笔法与空间相互渗透,形式与语境创造了一种近于现代人向往宁静致远的一种书体境界。俊舟书法在转型中注入了很多自己体验和思考,这些书写的主题与意象也能与都市建筑联系起来。古人讲“创意物象,近于自然”讲的是一个规律,在每一个时代,顺应文脉自律性发展,在传承与开拓中用心去体验它的时候,宣纸上就能承载着属于时代之美,俊舟的书法之思在视觉与文本上获得了语言的内涵。
情更怯,2012年,94厘米×69厘米
俊舟写狂草,我想到了怀素《自叙帖》方式,虽然在表述与形式不同,但内涵上有许多一致性。这里体现的仍然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变法。《书论》有一句话“精心一意”,作为一个书家一个艺术家他一定要做到精心,“精心一意”又与“精进”相融,这是佛家语,讲的是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状态下都应保持一种精进之心,向着精进的境界去努力。俊舟狂草体现了他对“精心一意”的一种理解,使我们看到他在艺术上不断地向前推进,而这种推进方式不仅仅靠一种方法,更多是他对文化理解和体验而不断地向前精进。正是这种文化的体验使他融入于伟大时代的进程,所以俊舟整个书法与时代进程是紧紧贴在一起的。我们看他书法整体上的变化从隶书、魏碑到行草狂草好似人在登山,不停地慢慢地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推进。俊舟作为一个时代人,把对时代感悟体验,把中国文化的美感和审美的很多方式,都默默无声地揉入到了自己笔下,使他的笔法产生了鲜活的生活印迹,俊舟创造了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书法风格。谈了这么多,作为外行,谈的都是个人直观想法,不妥处请俊舟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教。
夜徘徊,2012年,143厘米×57厘米
艺术的打开方式——卢俊舟的作品
文/宋力
如果说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艺术作品发表见解,艺术的界限逐渐被消融,这无疑是当代艺术所带来的最具有民主意义的特征之一。 在关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中,我们习惯性地提出各种可能以期认辨别时代与传统的话题。在卢俊舟的作品中对形式感的重视似乎 非常直白,行笔间有青铜铭文般的硬朗、爽利,线条简练、干净,结构意蕴与寻常的书法概念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这种书写形式上的 简洁有些不容分说,笔画之间充满了固执与热情。毫无疑问,他的用笔没有书家习惯性的对技巧的炫耀,当然,也没有讨好或者哗众 取宠的狡黠。他在快速明确的用笔动作中不经意间带出些墨色氤氲的变化,似在有无之间,完全顺从手感,不事雕琢,也不落痕迹。
1974 年卢俊舟出生于山水如画的浙江永嘉,自幼习书,年少而得名。成年之后,书法始终作为他自我修行的方式。他的视野广 博而见地纯粹,既放眼于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变化又在中西观念的框架中不断提炼自我的坐标。从对倪瓒的推崇来看,更准确地折射出 卢俊舟内在的冲突与矛盾,一方面有极静极简、万念俱寂的清澄;但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往往需要大量情绪的积累,同样是追求的纯 粹与极致,他是精神状态与手中毛笔的变奏,是形的状态与意的兴奋的结合。他的创作状态都饱含激情,既是狂放挥洒的创作者,又 是严格挑剔的批评家,或者爱不释手的欣赏者。
千里月,2013年,140厘米×23厘米×2
如果说我们对书法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笔笔要有出处,字字要有来历的讲究上,那么书法所带来的启发是否还停留在某一相对静止 的时空之中?对任何古典的眷念都是有指向的,不是不强调规则与法度,而是换一种思维看待规则与法度有可能会启发我们新的思考, 尤其是,关于当下文化心态的思考。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必须产生于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自己的文 化氛围。”卢俊舟的创作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完全脱离所谓书法规则的,但是,他抵达自由的通道是由传统书法的意趣铺就的,用笔 的急缓,用墨的浓淡,甚至“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般洒脱无羁的诗意追寻。在诗意中的自由又暗合了他直觉般、任性 地抒发与表现,唯有置身于书法之内,才能真正接近与体验那些独特的、或者是无法表达的东西。
曾经一段时间 , 他专注于字形的经营与意趣,用笔简洁,重视具体结构的协调与情景的再现。2010 年之后的作品完全进入到另 外的一个状态,次序开始被消解,形式被逐渐被取代,冷静的思考形与意的结合点转移到更为纯粹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情绪变化之中。 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字形几无可辨认,充斥在作品中的是他极端个人化的语境与表现。他依然在写唐宋诗句,只是这里的“古典”已经 不知不觉地作了转化,“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可以诵读的观感逐渐已定格为他内心某一次凝固在时空中的记忆。他在用笔上 一任自己的直觉,高度沉浸在挥毫的快感之中,但作品的结构不再以固定的惯例来呈现,墨色上开始出现重叠与明显的枯润浓淡的对 比,层层叠叠,如三维空间中的杂陈,既是现实的情感又参杂着记忆般的模糊与闪现,似一场无序的游走却拉开了和此刻的距离,没 有时间,没有主次,也没有人为的预设,一切的挣扎都似乎都会慢慢的沉淀清晰,好似宿命般的存在。
故园情,2016年,70厘米×70厘米
卢俊舟的近期作品中对形式上的“美”感是背离的,我们都会很明显地注意到他对形式与次序的破坏,排列的方向,行笔超越边 界,形成有意无意间的不完整感。宣纸与画毡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正如文字的内容所带动的意志仅仅与自己的感触相关,无关乎观者 的阅读,观者所能感受到的是作者的并不刻意营造的东西,而是一种更感性、更纯粹,更接近于精神独白的吟唱。他完全存在于自我 意兴的抒发状态,在旁人无法理解的计较中,在兴奋与沮丧间交替,寻求对自我的解脱与完全的自由。从这一角度来看,他更接近于 一个后现代派艺术家的表达,他的作品也更接近于对艺术的宏观释义。
后现代艺术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消解,无论是主题还是技巧,都走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在消解的过程中既掺杂着面对曾奉经典为圭臬的虔诚,也必须面对没有边界的自由与恐慌。如果说书法本身在当下的语境中所体现出来庞大的纳构力,不断地在拓展我 们对其传统概念的认知。那么,概念的边界是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不断的刷新与超越的。卢俊舟在书写的过程中放纵自我的情感与 欲念,完全沉浸于情绪的蔓延,在书写的过程中寻求接近于纯粹的节奏感,手舞足蹈、旁若无人。与其说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 某些特殊的“现代书法”特质,未若说他“解衣磅礴”般的释放上更接近康定斯基、波洛克等艺术家的状态。当传统艺术的规范 与标准已逐渐消解时,那些曾经适用的金科玉律如何能完整地评价当下。固守与消解似乎又能站到一起的时候,从更远的角度看 过去竟然也有些相同的内质。
秦时明月,2015年,69厘米×69厘米
卢俊舟的作品本能般的排斥套路与模式,这也贯穿在他的审美经验之中。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洞察美术史,认知书画作品,推崇 天然去雕饰的本真与自然,甚至在交谈中你会发现他思维的游弋与发散,不拘束,不生硬,直接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事、作品 中跳跃,但似乎并不会离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尤重“文心”的人,对传统文化的迷恋,对艺术近乎于完美的追求,以及由此所 产生的怀疑与绝望,都建立在同一种逻辑圈内。他总是在不断的追逐与质问中陷入困惑,又是这些困惑一步一步地将他引入到新的思 考之中。
今天,我们关于“书法”的意义的讨论,已经完全放置在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之下。如果没有人为割裂与封闭,这其实是一个非常 开放的话题,传统书法自身所具备的会意性与情绪化等特征足以与当代艺术的某些价值判断相通约。当我们已然置身于更为开放、整 体的文化场域之中,逐渐形成或参照更为多元的价值判断方式时,相比单一封闭的传统形态的标准应该有着更全面与更多可能的阐释。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是把握或认识世界本质的唯一工具,在后现代艺术的语境里,个人就是世界。在卢俊舟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晰的 感受到,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对待艺术的态度与方式,在打开通往艺术的门径上,最困难的莫过于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所以,直觉与本真总是属于那些相信其存在和意义的人。
卢俊舟
艺术家简介
卢俊舟,原名双波,别署:芦庐、吾自斋等。1974年1月(癸丑腊月)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吴越春秋, 2018年,220厘米×22厘米×40
吴越春秋局部
吴越春秋局部
吴越春秋局部
展览时间:2018.08.18—10.21
开幕时间:2018.08.18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