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标本”王小双个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8-04-26 15:20:32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展览: 时代标本

策展人: 石冠哲

出品人:施韵军

展览时间: 2018.5.5-6.5

展览地点:上海市闵行区虹许路731号鑫桥创意产业园区3号楼A101

所有的物品都有两个功能:或是为人所实际运用,或是为人所拥有。……在极端的状况下,完全只有实用功能的物品,会具有社会性的身份:那是个机器。相反的,纯粹的对象“物”,被剥夺了功能,或是从它的用途中被抽象出来,则完全拥有主观上的身份:它变成了收藏品。

——让·鲍德里亚

《造城 树脂、垃圾 2018年

脱离了自然科学,标本的价值毋庸置疑地更加趋向于鲍德里亚所谓物品的第二种功能,即作为一种收藏品,成为一种“博物”而被观看。这种以占有为前提的展示,在此时成为物品拥有者关于权力和欲望的直白流露。一如18、19世纪的珍宝阁和处于雏形时期的博物馆,其中“被博物”的各个殖民地奇物体现了所谓先进国家对于他者民族的掌控的力度和掠夺的欲望。透过这些社会学意义的标本,时代的面貌端倪可见。

当王小双把作品描绘的内容由都市风景进入到废墟题材之后,两个系列作品开始构成创作序列,两种描绘意象之间开始形成文脉互文。从序列关系和互文意义的实现中,作品对象的标本价值得以生成。

恰如鲍德里亚把“收藏品”首先置于“物”的条件下进行讨论一样,突出创作对象“物”的属性是王小双两个系列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入“标本”概念的前提。实际上,艺术家第一阶段城市题材的创作,表面上是以“景”的形式展开叙述的。但需要注意,这种“景”的定位是极其模糊的。除去为数不多的几张隐约可现地标建筑的城市风景,如上海、巴黎等地,他的大多数城市风景与其说是绘“景”,毋宁说是以景为内容载体,实则是依托于艺术家个人绘画技法之上的“物象”的集合。同样的,废墟亦是一种风景,但当其创作进入这一阶段后,原本城市题材中尚存的“景象”因素进一步退出了画面,废墟的“物象”概念被满幅的形式和抽象的语言一再强调,从而达到“去景存物”的效果。这两种物象的概念是对于当下社会两种极端之物的标本式提取,前者是最为昂贵的消费品之一——建筑,后者是最无价值的生产剩余物——垃圾。

《造城细节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盛行的社会,所有的生活都将自身展现为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生活着的一切都已转化为景观”。建筑的集合无疑指向了都市景观的创造。就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而言,三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城市建筑的快速重建,城市风景的不断更新成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的风景特征,由此产生的各种视觉影像资料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在此前提下,就王小双而言,他对于城市建筑描绘的意义早已与所谓的风景绘画大相径庭。在其城市作品中,表现单体建筑轮廓的矩形结构成为了用以组合成作品母题的符号,从视觉语言层面降低了对于作品风景属性的认同,进而突出了“景观”意义的整体性。由此达到以景观取代风景,以物象取代景象的效果。对于建筑作为物的强调,实质上正是对于其消费属性的强调,而对于城市风景消费属性的强调,也正是对于其景观属性的强调。从学理上说,德波之于景观社会的批判是与马克思主义之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一脉相承的。商品的丰裕和电子影像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成为消费影像所聚合的社会,构成当下无可回避的商品景观,它虚构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幻觉,商品的拜物教转而成为了景观的拜物教。王小双所关注的城市风景正是景观化的风景,他作品中的城市建筑也是作为消费品的物品。从模块化的建筑外形,暗淡的色调,远距离的视角这一系列作品特征来看,艺术家力求表达一种陌生的、冷漠的、有距离感的艺术情绪,即使是面对着自己长久栖居的城市亦是如此,其中包含的批判态度可见一斑。这种否定的态度是对消费社会过度发展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个人欲望过度膨胀的否定。

《城墟No.13布面油画 2018年

王小双更近一批的作品把描绘的对象从城市景观转向了废墟,并命名为“城墟”系列。所谓“城墟”,顾名思义,或是处在城市中的废墟,或是城市崩塌后的废墟。但无论何种解释,艺术家此系列作品的批判态度借由所描绘的对象体现的更加直白。诚如上述,“城墟”也可以是一种风景,毕竟以废墟为母题进行创作的先例在艺术史上不胜枚举。但是王小双对于“废墟”的表现再次超出了传统风景的范畴而进入了当代意义下的“物”的维度。较之于先前尚有风景痕迹的城市系列,废墟系列的作品直接以观察物品的视角去介入创作。直面废墟,消解中心,满幅绘画。如果说城市系列给观众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些许阅读文本的空间,毕竟在一些作品中还能分辨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还能看见河道江岸,那么废墟系列能给观众提供的就只有纯粹的“看”的权力。这种“看”指向一种恋物的凝视,凝视是“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纠结的观看方式”(佛洛依德)。这种恋物癖式的观看不只是恋物者专有,而是充斥在人们的视觉消费当中。在这里,单纯的视觉快感成为驱动消费欲望的动力,消费所要满足的目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人类的视觉快感,形成所谓的快感消费。我们可以说,这种凝视快感所依附的不再是艺术家描绘的废墟,而是之所以成为废墟的那些消费品,其中自然也包括作为都市景观的建筑聚合。这不啻是艺术家对于放纵消费欲望的进一步反思和再度批判,“废墟”也成为其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最终发展结果的“警醒式寓言”。

《城墟NO.09 布面油画 2017年

因此,王小双笔下的废墟实质上与其前一阶段的都市景观系列有着内在的思考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家一以贯之的对过度消费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一件被称之为《造城》的装置作品中。这件作品由大大小小数百个树脂塑模的建筑模块组成,每一个建筑模块内部都包含着一个电子废件,作品用意巧妙地同时指向了建筑景观和城市废墟两个系列。其中含有的“再造”意义超出了简单批判的视角,折射出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救赎情结。面对艺术家创作的这两个物象所反映的时代,最昂贵之物所代表的极致奢华和最无用之物所代表的极端困顿往往相差一线,这种欲望驱使下的价值异位正如一个告诫的喻言,提醒时代中人,要保持对于财富和欲望的自省态度。(文/石冠哲)

《看不见的城市NO.24布面油画 2018年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