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二分之一:洪昀、郝杰双个展

二分之一:洪昀、郝杰双个展

时间:   2017-07-07 15:40:24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讯 >


展览开幕时间:2017年7月9号下午3:00

展期:2017年7月9号——19号

地址:河北省北戴河浪淘沙美术馆

艺术家:洪昀、郝杰

策展人:潘玥含

       由秦皇岛市文化局、北戴河浪淘沙美术馆主办的“二分之一”——洪昀郝杰双个展将于2017年7月9号开幕。展览展出了两位留学海外的艺术家近年的影像、装置作品,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视角、却交相呼应的关注内容。两位成长于秦皇岛的艺术家的作品聚集在这个展览中,通过交流她们对创作形式的思考与实践,她们对于自身、彼此和环境的想法也更为清晰。


展览说明:

‘二分之一’应被作为不完整的客体、还是作为独立的主体被读解?文化与地域的关联是在单一的语境下展开自身、还是在差异的视角之间相互转化?生长于秦皇岛的视觉艺术家洪昀和郝杰曾一同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后分别深造于美国和英国,她们重叠与分离的经历在作品中得到沟通。在特征鲜明的景观与习俗背后,她们不约而同地对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着追问与反思。

关于艺术家:

洪昀是一位数码媒体艺术家,生于中国秦皇岛。根植于这片土地,她的作品主要包括了重复与节奏、重构与解构等方面的抽象艺术思考。其中,“人类视角主宰自然法则”一直是洪昀非常感兴趣的题材,如人类视觉审美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并对周遭环境及事物进行干预等。她的创作形式主要集中体现在影像视频、装置及表演艺术等方面。洪昀喜欢将视觉化的故事叙述融合入沉浸式空间,继而在她艺术作品里,这种物理现实空间与数码虚拟空间的结合与冲突总会令观众产生全新的视错觉体验。

洪昀本科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实验媒体工作室,研究生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数码媒体专业。随着在艺术与理论方面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她的数码媒体专业知识与所接触到的中西文化相碰撞并产生新的交叉性思考。洪昀的作品曾在世界多地展出,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市,美国的纽约市和普罗维登斯市,及哥伦比亚的马尼萨莱斯市等。

郝杰是一位平面设计和装置艺术的视觉艺术家。她的作品专注于研究感觉,可参与性和装置与空间的关系。她对于科技和科学以恰当的方式实现视觉手段的理解和沟通应用有强烈的兴趣。

作品资料

洪昀作品:

1.《绿色计划(三)》双频视频装置 1920X1080dpi,2'10",2016

绿色计划(三)图1

绿色计划(三)图2

作品介绍:

绿色计划是一个由两个频道视频所组成的视频装置。视频以大众熟知的中学广播体操旋律开始。强烈的旋律和节奏支配着人物的进行式动作。歌词由艺术家所作,并特别邀请陈亚昆、棨枭鹏演唱。此作品于六月份在美国罗德岛州的会展中心首展,并于2016年十月份在纽约布鲁克林的Greenpoint Galley再次展出。

“你所看见的这场演出没有一处是假的,它只不过是被严格的把控住了。”近些年,伴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民众在环境绿化的事业中投入大量精力。人为干预后的环境与大自然并生,呈现了当代社会现实、虚构共存的超现实画面。艺术家以此为创作背景,用特殊的创作手法,以绿色为基调,配合有大众情感共鸣的、士气高昂的音乐节奏,展现了当下极有特色的“创绿计划”。

2.  《采集地貌》 互动视频装置 1920X1080dpi,传感器,2015

《采集地貌》图1

《采集地貌》图2

作品介绍:

采集地貌是罗德岛设计学院数码媒体专业系主任Shona Kitchen带领的调研小组,旨在关注旧金山区域图像处理技术的历史性变迁,如从Edward Muybridge的先锋摄影作品到Lawrence Berkeley实验室,再到NASA的机载传感器设施。采集地貌研究小组致力于探究硅谷地区如何重新定义机器“看见”的界限。我们和NASA的科学家及工程师进行合作,一同设计设备和探究方法去获取、分析、重构这个对科技发展具有特别意义的地区。

该项目最终以群展的形式于2016年在纽约曼哈顿的APEXART Gallery展出。其中,艺术家与Tim Wang进行合作,聚焦在加州山景城NASA所在莫菲特地区的Hanger One(于1933年建造,最初用来停放美国海军的硬式飞艇USS Macon (ZRS-5)),它于2014年被谷歌公司收购。这片土地的使用权由政府的代理转移到互联网垄断企业。期间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谷歌数字化的呈现这片区域景观时产生了裂痕,同时谷歌卫星地图的破损图像又构成了一种科幻之感,即便是它本该用来重现现实。艺术家们通过Leap Motion传感器让观众去体验穿梭于这片特别的地貌。

3. 《无形的屏障》 视频装置 1920X1080dpi,6'00",2014   

《无形的屏障》图1

《无形的屏障》图2

作品介绍:

屏障的作用是保护隐私,尤其是人的隐私。但如果人是移动的话,那么他/她的隐私又是什么样的形式,用来保护隐私的屏障在人迁徙走了之后对空间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在这种条件下,物理的屏障其实对人和空间来讲并无用途。

但是于人脑来说,相较于物理性的屏障,在心中实则有一座隐形的屏障阻挡着我们,当我们跨进他人领地,一种被监视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在这个作品中,我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屏障——身体空间来探讨隐私和领域的概念。影片中运用了两个女性形象共同演绎了六组身体姿态,用动态所形成的空间屏障对观众观赏的轨迹的进行干预。

4.  《汪汪!汪?》 视频装置、表演现场 1920X1080dpi, 4'44", 2015  

作品介绍:

我们把宠物逼到了一个不能称之为动物的尽头,用尽了人类对其的幻想。这就是“我们”的方式,我们爱它们,然后我们取走它们的一部分。当人类面对“可爱”这种现象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趋势,关爱和控制。无论人类的初衷如何,我们必须承认从始至终都不曾了解这些动物们。我们利用动物的智力去消化我们灌输给它们的沟通方法,教他们如何“正确”的和人类共处。我们认为它们需要我们,没有我们就活不下去,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给它们选择的权利。我们以为它们什么都不懂,是因为我们已经从它们的皮囊深处剥去了野性。如果有一天动物变成了人类的角色,你还会这样去“爱”它们吗?

5. 《逐月》多媒体互动实时表演,三面投影 1920X1080dpi,6'22",2015

《逐月》图1

《逐月》图2

《逐月》图3

《逐月》图4

逐月是艺术家与陈亚昆、Amber Vistein共同创作的互动多媒体现场表演,并于2015年12月12日在美国布朗大学的Grant Recital Hall首次出演。现场有三部投影仪分别放置在天花板、前面及侧面的墙上。艺术家通过软件Isadora创作了这场实时、互动、空间环绕的多媒体现场。

一、不要对着月亮发誓,因为她一直在变,所以你的爱也要随之改变。——威廉·莎士比亚

二、那月亮在我朦胧的眼中像极了融化了的莫泽雷勒干酪。是我累了?迷离了?还是陷入了爱情?亦或是我醉了?困倦了?还是已经淹没在了孤单里?——贾罗德·金兹

三、她并不是很清楚疯子和月亮之间的关系,但如果“爱”这个字是用来形容发疯着的人,那么他们之间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保罗·柯艾略

洪昀:程序、视觉

陈亚昆:表演、视觉

Amber Vistein:声音设计


郝杰作品

1.《等与看》视频装置 2016

作品介绍:

’没有人会因为气球不开心的。’—— A.A.米尔恩,小熊维尼

一只气球漂浮在两个空间之中。一个因回忆温暖了过去,另一个被想象加速了未来。气球是可以被辨识漂浮动态及捕捉到浮动痕迹的。然而支撑它的水面却无法保存。在这里抽离的是一组关于气球之符号和语义的关系。一只气球在屏幕的空间之间漂浮,同时也摇动着荧幕之外的‘存在’。

人与物的互动产生多种类的痕迹。不同时刻有不同的痕迹,有些痕迹会持续而有些会消散。我对于瞬熄的痕迹发生在物体表面互相接触的一瞬间深感兴趣并做深入的调研。对于人们阅读这些痕迹的方式提出质疑以及视知觉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人们直接观察留下的痕迹,我们感知的信息可能不是他实际上的内容。这一矛盾的现象我觉得很值得深入探讨。我改变了影响与气球运动的轨迹,人们的介入会使得此装置重建不同时刻的痕迹。任何人工干预将激活图像倒退。

2.《空》视频装置 2016  

《空》图1

《空》图2

3. 《地》视频装置 2015

作品介绍:

在沙子上行走,留下脚印。是我对于足迹这个次最初的触动。人类世在以一个微妙的行为方式产生痕迹造成影响,即是人们对于行为活动产生的心里映射。当我沿着河走,河水侵蚀河岸,我意识到面对着河流我是大地的一部分。自然的就会认为这条河是沁入我站的位置。然而当我在高出俯瞰河流会觉得河流隔离开两半土地。这时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产生不同的心里映射。我基于横向和纵向对与人在的位置对空间的影响进行探讨地理足迹的心里映射。

4. 《眼睛强制打印机》视频装置 2015

《眼睛强制打印机》图1

《眼睛强制打印机》图2

在船上试图捕捉海平面的影像。会有误差产生于所看到的和所感知的。所看到的是连续的变化,而所感知的是上下的浮动。我感兴趣于科学技术会帮助实现视觉语言然而技术本身却没能直接产生语言。传输的信息的动态带来了不确定性。

5. 《置换》视频装置 2016

作品介绍:

缓慢的影像与静谧的背景音乐—探索声音与时间的基本感知问题。声音的变化可以让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感知时间的凝重或者好像时间被延长了。我用反射性材料进行空间秩序的重组。愈接近地面海浪的声音反而变安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