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2013.1.12,3:30p.m.
展期:2013.1.12-2.23
主办:扉艺廊
策展人:樊林
参展艺术家:道明、黄洋、[挪威]Janne Kruse、李文峰、银坎保、张玥
地点:广州市农林下路5号亿达大厦G层 扉艺廊
“叙事句”是六位年轻艺术家呈现思考的方式,也是阿瑟· 丹托(Arthur C. Danto)最重要的美学观念。作品所指向的是根据未来而描述过去。
此次展出的部分装置运用日常的材料、用具,进入对局域、地区生活状态的描述,显现一定的矛盾关系,钩沉出个体、社会发展的“前世今生”。部分作品通过图像的方式将古已有之的艺术语言呈现新的气质。他们将旧概念向新领域扩展,艺术依然作为一种提升而存在,作品共同传递关于“意义”的新知识的思考。
叙事句
文/ 樊林
最初引起我的关注的,是这几位年轻艺术家对于困境的感知和反动。很多时候,他们执着于创作的非目的性,相对清醒地保持着对自身独立性的警惕,他们会聚在一起进行讨论。为了清晰地勾勒自己创作的情境,他们也尝试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地点,以作品展开与观众的讨论。《移动的风景》是他们年初时在北京完成的一次。
他们所共同面对的场景具有两个特点:20世纪以来,全球艺术界都在不断地将艺术理论化,缔造出了一个充满了功能性的、程序性的艺术理论时代。目的、意图都先于创作活动本身而存在。这些各种类型的理论,共同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语境,不断地被直接地运用于创作之中,效果近乎立竿见影。将艺术作品意义的普遍性与语境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难题。另外,当代艺术是否还具有美学意义,是我们常常面临的提问。提出这样的问题,最大的理由在于艺术作品已经呈现出非感性化的面貌,一直以来的审美经验无法对应于此。新奇之物不断涌现,人们很难再诉诸感觉。回复艺术的叙事功能,无疑也是方向明确的逆动。
在过往的讨论中,他们追寻创作与时间的关联,渐渐清晰地意识到:艺术叙事的断裂,是明显存在着的。他们早已无法按照“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去创作,去表达。于是,他们将叙事方式、语言本身作为了创作最为核心的诉求。
严格意义上讲,用“他们”一词来概括这几位——道明、黄洋、李文峰、银坎保、张玥——艺术家,并不是很合适的。他们不是一个组合,也不是一个团体。是困惑令他们获得一种同道之感。其中,还有几分对学院艺术训练的反思。此外,毕业于奥斯陆国家艺术学院的让娜•库鲁斯(Janne Kruse)去年参加过我做的展览“绵延之诗”。她以处理金属材料的方法发问:如果我们可以按照已经发生过的次序,逆反过来,再一次感受,对生命的理解,是否会更深刻,更透彻?作品《最多的时间》和《循环档案》将时间的方向进行了改变,时间一贯线性的、明确的发展成为被改变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