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09 15:01:2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为了中国平面设计的未来

文/ 朱锷

理念

设计展览的品质,呈现在对展览内容的研究深度与展览目的的清楚传达。

动机

“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是继 “建筑建筑——隈研吾贰零零捌中国展”后,由我带领同仁策划的另一个展览。“建筑建筑——隈研吾贰零零捌展”诠释的是作为建筑设计师的隈研吾个人的探索,而“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展”则呈现的是原研哉和他所处的时代。

我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来策划这个展览的主要原因是:是想通过全面展示和解剖原研哉这个事例,来重新说明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平面设计在社会中的作用。 展览名为“设计的设计”,不光是取意原研哉理念振兴平面新设计,更藉此展集中展示近四十位日本设计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与科技和艺术以及文化同行的探索。

每当我们说起平面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会倾向于海报设计。当然事实上这虽然没有错,但时代毕竟不同了, 社会的需求和环境也不一样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必要来认真考虑和反思,平面设计应该来做些什么的进化。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把设计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并建立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系统机制, 并将它们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平面设计只有这样,通过积极主动地自我进化,才能继续适应社会的需求。虽然,看起来,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自主变化了,但事实上,社会变化的速度要远远快于设计师变化的速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努力想通过书籍及展览这样的传媒手段,让大家体会到尽快促使这两种变化的速度趋于一致的必要性。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这些年立足于东京,重新定义平面设计的意义,并积极地付诸于实践。他的实践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可以起到旁例作用的,这就是我策划这个展览的原始动机。

展览是自2008年5月开始策划筹备的,经过两年多的规划实施及研究整理,虽是一路颠簸,终于还是成形。

背景

与中国同处亚洲的日本,重视青少年教育,奖励经济发展,以至于科技进步,商业繁荣,手工业兴盛,海外贸易蓬勃。从电影,音乐,建筑,动漫,设计各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精神与物质文化的丰富和多元。

日本设计发展的模式自有其特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发掘自身文化,以教化维持社会秩序。同时,因为重视文化,各种文学、艺术,特别是在设计领域,随着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人文风气的转变,尤其是大众参与的日趋普遍,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创造出了独特而富有艺术性的特色,已经成为了世界设计阵营中极为重要的板块。

原研哉是继田中一光等老一辈日本设计代表人物之后崛起的,新一代日本设计师的典范。由原研哉牵引的日本新设计,涉及书装设计、 包装设计、网页设计、 交互设计、 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众多领域。 要比较好地剖析一个典范设计师以及他的时代文化面貌,除了文字呈现外,还需要从设计品实例入手,实例是展现日本设计文化的最佳例证。

内容

因于展览目的与研究深度,仅是集中展现一个或几个设计师作品的设计展览,并不在少数,但少有结合日本设计全领域,以设计品实例与图书文献,全面深入研究呈现日本设计文化艺术面貌的特展。因此,特规划于2011年6月12日至7月15日,在前门23号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全部展览空间,举办大型特展,全方位呈现原研哉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在日本设计文化上的探索与成果。

展览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展览的展览”,集结了原研哉历年策展的七个展览的精华,以实物展品的形式,呈现的是原研哉并非以作为设计师的一己之力,而是集结众多有识之士的才能,共同来探讨“追究事物本质”的可能性的范围和极限。我们的努力,相信大家在观展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其二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工作”,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工作给了原研哉一个对东洋审美意识进行集中视觉呈现的舞台。从中大家也可以体会到一个设计理念,在近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原研哉是如何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秉持下来的。其三是“设计的诸相”,展现的是原研哉横跨各个时期的包装、标识、书装以及海报的实物设计作品,其中包括在中国的各个项目作品,把时期不同、对象不同的实物设计作品集于一堂,这对于原研哉自己都可以说是个反观进而反思的大好机会。

目的

展览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平面设计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世界正在飞速变化,设计界亦如此。我一直在思考,在宏观层面,平面设计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去给自己制造机会,去主动尝试平面设计在未来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邀请原研哉以及参加展览的各位设计师来到中国的心脏北京,在地处北京心脏地的前门23号,讨论设计的设计。

我希望通过展览,给未来埋下一粒种子,也希望通过展览,接禅意回家。同时希望要建立一种方法,发展智力资源去处理各种信息和交流手段。最后,我衷心希望这个展览的内容将触发人们去更多的思考设计的未来。

在此,特感谢中日双方共襄盛举的机构,在大家同心协力下,才得以成就如此一项别开生面的展览。是为序。

 

     1   2   3   4   5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