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国绘画作品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1-02-23 09:32:1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张立国的现代性绘画艺术

作者:车飞 (德国包豪斯大学博士候选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艺术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艺术史范畴。美术作为一个五四时代被提出的词汇在此后的岁月里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使命感。从1949年到1979年的社会主义革命的30年中,苏维埃的艺术服务于政治的艺术理论作为先进思想始终是中国艺术学习的榜样。张立国在1950-1960年代所接受的中央美术学院及附中的系统训练和教育并没有将他锻造成为一个先进政治的绘图者。在一个革命的年代中,张立国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的是远离政治题材的纯粹的美。尽管现在看来,他那个时期的作品仍旧属于写实主义绘画,但是仔细的阅读会发现,他的作品没有主题性的框架,没有政治上的观点阐述,也没有现实主义的社会生活的歌颂。他的作品是由松散的风景,记忆和想象中的人物所构成。对比他1965年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创作《广阔天地》的素描稿和油画稿,可以发现在素描稿中的人物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表现丰收的场景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而油画稿中人物给降低到十分次要的位置,画面的中心成为色彩缤纷的天空,原来处于中心位置的人物成为画面风景的前景,因而变为中景河流与山坡还有远景天空的点缀。这样的处理,使得画面的主题性被瓦解为色彩与形式的自主性表达。政治的敏感性让位于纯粹的美,美术在这里超越了那个革命时代的政治,回归到现代主义艺术的传统之中。也许在那个时代,对美的简单追求和表达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甚至是对命运做出的挑衅。

1978年对于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它标志着建国以后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也是中国革命开放时代的开始。自1979年起,中国的大学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开始重新招生,张立国也在这一年开始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激动人心的革命开放的时代。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的中国社会突然开放,昔日意识形态的敌人,现在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良师益友。尽管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这一政策的过程显得小心翼翼,用邓小平的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抛弃了阶级斗争的政治枷锁的中国人已无法掩饰心中的狂喜,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由于出身问题,在10年文革中历尽艰难的张立国,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成功的获得了大学执教资格,并在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在那个完全没有职业艺术家的时代,这个职位可能就是艺术家在中国面对生存最好的选择之一。政治上的解放与生存条件的改善,使得张立国有条件创作一批属于自己的独立创作。“升起安宁的曙光”就是这一时期比较代表的作品。对比几年前,那些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灰色调,写实主义手法,和若隐若现的政治环境,现在消失了。强烈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的抽象形式,和类似于圣母子般的母与子的永恒的人性主题,使得这幅作品同此前时期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幅作品成为一部视觉宣言,宣布了人性的胜利和对未来的期待。在1978年至1984年间,张立国居住在北京永定门的一处简易楼里,在物质条件极其有限但是相对自由的创作条件下,他创作了一批尺寸不大的作品。作品大多色彩鲜艳,具有抽象的形式感。尽管作品的主题各异,但它们反映了这个特殊时期的先进的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从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中国绘画。“升起安宁的曙光”像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样,成为表达这个解放的最具代表性的视觉作品,并有意无意的将现代化,人性与中国美术的现实结合起来。

1985年对于中国美术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85新潮是当前人们对1985年的中国艺术的主要印象。各种艺术活动在1985年呈现出中国走向开放后的大爆发。以此为标志,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正式出现在中国艺术的舞台之上。随着一系列激烈的艺术活动与保守思想的碰撞,85新潮的先驱们在迸发出巨大的艺术能量之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85新潮的成果也体现在不同的方向之上。随着保守思想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评,85新潮的先驱们不得不做出选择,而这种个体的生存策略最终奠定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现状。这个策略可以被理解为三种:妥协,对抗,不合作。第一种选择妥协的艺术家试图重新回到官方艺术的范畴之中,但改革后的中国已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意识形态的原型或精神理想,因此对苏联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妥协,不得不放弃其中的社会批判和理想诉求的功能,转而追求写实主义,并最终形成了内容空洞的具象表现技法画。这类在文化上妥协的产物成为85新潮后官方艺术的主要内容。第二种选择对抗的艺术家或者转入地下,或者选择出国。前者形成了如圆明园画家村的地下发展模式,后者形成了出国发展的模式。他们的艺术最终发展为中国当代艺术,并走出了几名具有国际影响的旗手人物。第三种选择不合作的艺术家试图继续85新潮的成果并将这个成果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结合在一起。在一个政治敏感但缺乏主张的年代,将艺术回归到其自主性之上,不再借助于丧失灵魂的现实主义的躯壳去表达艺术,成为这类艺术家:既与保守思想保持距离,又能够在中国的社会空间发挥积极性影响的建设性策略。而最终这类艺术家成为目前不被社会过多关注的中国现代艺术的核心力量。在这三种方式中,张立国选择了第三种方式,对艺术自主性的坚持和独立探索成为1985年到1992年期间的艺术发展的特征。张立国在1985年也积极投入各种艺术活动,如应邀参加黄山油画讨论会和参与各种展览等。在1985年之后,张立国继续架上绘画的方式,并积极探索绘画语言与方式寻求更加纯粹的艺术价值。他尝试从题材,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深入探索更加纯粹的绘画艺术。如在题材上尝试人体绘画,在形式上尝试符号的语义表达,在色彩上尝试强烈对比,在材料上尝试薄色平涂等等。张立国试图在绘画结构的各个层面强化艺术的自主性,并将这种试验付诸作品表达。与此同时,张立国开始撰写其专著《绘画色彩观念演变》。这本书也是他这一时期艺术思想的体现。从1985年到1992年,张立国尝试了大量艺术创作,并为其此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决定性基础。自律的绘画成为了张立国在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主题。而这种在政治上不敏感和较为温和的现代性主张,也决定了他本人此后艺术生命发展的轨迹。

 

1  2  3  4  5  6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