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论述:
随着上一个世纪末期开始的网络普及,连结的蔓延不断再定义我们生存的世界,步入二十一世纪,电子消费产品的轻量与可携化的进步,更驱使现代生活与科技之间越来越难以分际。我们的生存世界因着科技的推力正逐渐迈入吊诡的两端,越发膨胀的虚拟世界不断压挤着现实世界,把当代的文明压成差异消逝与价值趋同的扁平。然而本能总是带领着我们在丛林中寻找跟自己匹配的基因,世代总是在交替之际,不断碰撞归化亦或逃逸的抉择。科技的应用越来越普罗,而信息的生产却越欠缺个性,我们看到了诸如PC、iPod、Tivo等等的产品,都不约而同的以一种让科技回到个人主义的姿态造成产业革命。而在网络层面上,Blog、Twitter、Facebook等耳熟能详的web 2.0媒体,也以强调社群联系的功能,加速了这种过程。似乎有种在科技架构下的主流之中寻找差异的集体氛围正在发酵。
形塑于此种处境之下的族群已然形成,「i世代」小写的「i」字有别于以往「XYZ」等大写命名的世代,转而以一种不再激昂,不再抗衡的小我感性去面对一个快速流动的世界,而与单纯强调数字化的「e世代」相比则更多了一份对人文精神的坚持,这种姿态是一种对自我身分(identity)探询的回归,对于消费挂帅之下独特性(individual)如何存在的疑虑,立于信息(information)爆炸的浪头之前,又企图保有独立性(independent)的战术,而且最终指向的皆是对我(i)的忠实与坦然。艺术生产之特殊性别于其它文化工具,则来自于两种可贵的能力,才能(talented)与转化(transferred)。才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敏锐,与在手艺上的后天精进,而转化则是将属于精神活动范畴的创意(idea)过渡到可见物质的步骤,如何将抽象的心灵活动或是对事物的观察,透过手艺转化成可被脉络阅读的作品,两者交织成了艺术创作的经纬。
当把I与T这两字结合,其实也巧妙对应了一种艺术创作被欣赏或带来冲击的第一印象,第一种最直接的表态。it(东西)这个只有两个字母的小字,神奇的概括了我们在面对所有惊奇或是未知的情绪与后续期待,不论是好是坏,it其实是一种尚未被填充的括号,代表了对诠释的中性的空间。
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年轻世代创作者所关注的主题并不只局限或被划分为「草莓」、「果冻」世代的喃喃自语、只专注于自身的反刍与回忆;反之,仍有部分创作者对于此时代的大叙事、大议题抱持高度关注,依然保有艺术在最初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反映当代生活状态的天职。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的新秀艺术家作品中看见三种全球化下的共通议题:母体/在地文化的再探索、环境议题的再省思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再探讨,非池中艺术网希望藉由这三大命题的策展,让观者去反思我们所身处环境的种种价值问题,并逐渐地再度重视之。新秀交流展定位为「东西之间的新世代对话」,邀请艺术家展出具有个人代表性之作品,以不同创作形式表现个人价值观,诉说艺术家内涵的思想态度,以及他们对于身处在一个无国界、符号化、虚拟真实交织的科技新兴时代,是如何以自我语汇对这个世界做出些许的回应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