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新学院精神”。策展人孙小娟先生主张既要学院的又要积极而不是固步自封的。我很赞同,因为在我认为“学院精神”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精神,在中外的历史上。
想起当年那一群著名的大学生临近毕业造了反,拒绝校方的创作命题,非要自由创作不可,从学院闹到社会上闹成了“巡回画展”,影响了一个大国的艺术面貌。这不就是学院精神吗?不就是意大利的学院精神在俄国发扬光大吗?
我想,如今咱们谁也不会把压制学生的学院当局当做学院精神吧?一定觉得“造反”的学生们才代表了学院精神。陈寅恪的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从“学院”里发出来的,而且是“国学院”。学院可以引领社会,带风气之先。可不可以画人体,可不可以画模特,如果不是先从学院做起来,社会上根本是此路不通的。所以,学院并不总是滞后的,并不总是保守的。50年代末期,央美的艾中信先生力主油画系分工作室,按艺术风格分,按艺术主张分。在当时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影响又是何等深远。吴冠中先生主张解散美协,画院以奖代养,主张教学方法自助餐,警示大家笔墨等于零。吴先生去了,大家怀念他的画,更怀念他的声音,虽然沙哑单薄但是艰苦地支撑了一个时期的空间,思想的反问的空间。
学院精神振聋发聩。
2
本次展览的作者都是新近的毕业生。他们执着于艺术的理想,但又挣扎在现实的困境。他们的人生已经开始。他们每个人将会给学院精神打上什么样的烙印呢?
3
据说现在的学院功劳很大,成绩很大。每年度的总结里都沾沾自喜于美展奖牌,洋洋自得于几件政府工程,但是这种功劳簿上记录的,是捞到的好处,而不是为艺术的贡献。表面上盖了大楼,实际上教学条件急剧恶化——每个教员们面对着几十个学生,连名字也认不全谈何因材施教?
“学院”的现实,是学院精神的对立面。
4
近现代的“学院”,如果从意大利的波伦亚学院算起,或者从清末明初中国举办新学算起,到现在都有相当一段的积累了。或者应该说学院精神是久已有之,而且一直是在逆境中成长,在奋斗中发扬光大。
不能忘记,每一代学院精神的代表都是从严峻的现实中,顶着压力奋斗出来的。历史证明,代表了学院精神的是巡回画派而不是压制他们的学院当局,今后也会证明,新学院精神的代表不是洋洋自得的既得利益集团,而是坚持艺术劳作的朴素的作者们,为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而奋斗的战士们。
5
学院精神可以定位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喜欢思辨,喜欢一再追问探索的精神。
这是一种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在下不喜欢拍马屁,在上不喜欢当权威作学阀,觉得那是些很丢人的陋习。
艺术的学院更是特别珍爱自由与独立,特别鄙视那些吹吹拍拍的主子与奴才的团伙。我们年轻的作者们正是置身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焦点之中,他们的画笔由于现实的重压才焕发出力量,正是这些年轻的有活力的作者们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诠释着当下的,新的学院精神。
愿新学院精神画展越办越精彩!
文/ 戴士和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