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非物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13 21:29:2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的第一回是围绕“手工制作与雕塑的物质化形态”的讨论与实验,对话的核心问题:

1 如今雕塑的物质化形态的有哪些表现形式,新的物质化形式带来了怎样的问题?

2 当下雕塑的物质形式、观念与传统、现代雕塑的界点在哪里?有哪些突破与创新?

3艺术家个体是如何来把握、定义雕塑的,艺术家与雕塑物质化形式存在怎样的关系?

4 雕塑的个人情感、手工制作与现代雕塑的参与关系。

5如何看待手工感与现代技术与材料的运用。

在此次展览作品中,周长勇的《四十万公里》是世界上第一件使用LED灯光制作的三维矩阵效果的“动态雕塑”。作品由3万多个LED点光源组成,在300×120×100cm的三维矩阵空间展示一个人在不停地行走。这件作品通过对当下虚拟现实技术与材料的运用,完成了对雕塑语言一种全新的延伸,在他的作品中延续了传统雕塑的形体感、手工感、体积感,但是雕塑家所感受的刺激点、兴奋点却发生了转移,艺术家则更像一个未来网络世界中的雕塑家。到那时,网络虚拟新技术就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

卢征远的《悸动》则是围绕传统与当代雕塑中的“身体雕塑”问题所展开。他的雕塑是一种“去魅”的过程,所要消除的是二十世纪以来雕塑身体语言中的政治性、文化性。身体的自然性必须要符合身体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吗?这成为卢征远作品所要追寻的一个问题,为此艺术家通过对以前雕塑中所忽视的身体细节,回避身体形态进行了一次还原。康靖与牛淼的雕塑作品系列可算得上是“二次雕塑”,它是一种雕塑再造的行为。如果说现代雕塑更多是通过雕塑的形体去表现艺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的是雕塑再现与表现的功能,而康靖的雕塑作品从雕塑内部出发,用身体直接参与雕塑的塑造与异化,从而将雕塑的核心向内转。

胡庆雁、刁伟、周洁、秦伟鸿的作品则是从雕塑自身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包括雕塑的“手工感”、“趣味性”以及“创作中的未知性”等等,他们试图回归雕塑家作为雕塑家的根本。雕塑家从本质上来说既不是神,也不是万能的艺术家,而是一个“工匠”,一个真实的人……。

展览持续到9月5日。

 

康靖《真假发》

卢征远《悸动》

牛淼《发动机系列》

 

 

 

秦玮鸿《黑色情绪》

 

周长勇《四十万公里》

周洁《如果》

     1   2  


简 介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