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刘军一
参展艺术家:胡声平、梁越、刘军一、王立伟、邱启敬、刘若望
开幕酒会:2010年5月29日11:30
展览时间:2010年5月29日——6月29日
地点:北京观音堂画廊街人民艺术空间
电话:01064389802
没有终点的列车
时间一到,列车在不知不觉中启动,窗外的人在越来越快的向后退去,转瞬间已把他们远远的抛在孤寂的站台上.漫漫旅程已经开始.
一些人会在中途下车,列车会继续前行,不知道列车有没有终点.
朱利安 施纳贝尔是一位画家,后来又向电影进军,拍了一部好看的电影《潜水钟与胡蝶》,据说叫座又叫好。他是一个有激情的画家,(我个人这样看)画风在不断的变化,与更加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赫斯特相比,我更喜欢他的艺术,他比较随性,而赫斯特则是一个更加机智的艺术家,所追求的宏大刺激的效果更使我联想到金钱的力量,相反他在金属板上做的小蝴蝶,却令我感动。
施纳贝尔也有一句名言:那些鼓吹艺术终结的人,好像本身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看来他不相信列车会有终点.
施纳贝尔曾经是一个以个人的绘画实践来证明绘画并未式微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一个在西方新表现主义以后的又一个绘画的劳模。他说这番话是一种强调绘画回归的宣言。在中国,也许并没有这种困惑与感知,既感知到绘画的消亡,但在西方的确是个问题。我在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几乎没有看到几张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作品,(即使是当代性绘画)大部分是装置或影像作品。
可以说,在西方,画家意识到自己是个艺术家,就像亚当与夏娃意识到自己相对于对方的性别,当然这要比亚当和夏娃晚的多,大约发生在公元19世纪末,在这之前画家只不过是工匠。这也意味着一个事物的开始,那么它必定有终结的那一天,即使是宇宙也是如此。
但艺术的终结与一般事物的终结是有差异的。比如一个人,从出生到故去,意味着这个人作为生命现象的终结,因为人的认知的局限,我们还无法了解人的生命结束以后是什么状态,(我坚信没有绝对的终结)所以我们说它终结了。但艺术并不是这种情况,。也许全世界的艺术哲学家都认为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终结,可艺术家们还活得好好的,艺术也活得好好的,创作还在继续,特别是在中国,我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就更不能理解何以说艺术会已经终结了,因为我们才刚刚加入游戏,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我想换一个比喻也许是必要的或着说是恰当的。比如一个小孩发现了一个核桃树,他慢慢的往上爬,他开始摘树上的核桃,第一天他摘了几个,第二天他叫来小伙伴,几个小时后树上的核桃都摘光了,因此作为摘核桃这样一个活动就终结了,那些核桃就像艺术中的不同风格与流派,孩子们还可以爬上爬下,只是没有新鲜的果子了,他们可以吃那些被摘下来的果子,或者去回味摘果子的乐趣。艺术家也是如此,他们现在不过是在吃以前已经摘下来的果子。不过核桃树也许第二年会长出新的果子,所以这个比喻还有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