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残留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08 14:34:2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纪念·残留

展览时间:2010年4月10日-8月29日

展览地点:常青画廊/北京

 

常青画廊正在展出《纪念·残留》

 

常青画廊十分高兴地在北京献上一个群展《纪念•残留》。此次展览展出的是一些国际艺术界中顶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 :艾未未、苏伯德•古普塔、刘建华、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孙原和彭禹、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纳利•华德、庄辉和旦儿。

此次展览可以让观众认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来自意大利、中国、美国、喀麦隆和印度,就年龄和背景来说也具有多样性。画廊邀请他们来表现的主题已概括在对展览英文标题作的一个小游戏中。Rem(a)inders是两个单词remainders和reminders的组合。前者让人记起那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走到生命周期末端的事物-不再使用的东西和残次的或没用的材料。后者将我们带进记忆的王国,忆起那流逝的时光、珍藏的过去,以及那些使人意识到一个事物、瞬间或行为的姿态,那些细微但决不能被忘怀的事情。

此次展览展现了这些艺术家将如何运用创造性的手法给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废品、次品或不值钱垃圾的物品和材料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通过创造性行为的脱胎换骨,记忆的场景改变了;日常生活的空间和用品成为艺术作品,述说着新的故事。于是对物体的堆砌、拆解和重组被比喻成熵和进化(熵是指系统运行有序和无序的程度,维持一个系统的有序必然破坏另一个系统,越无序,熵量越大)。 收集随手拾来的材料(objet trouvé),这种行为阻碍了对事物从心理上的压抑或被注定的遗忘。所以重新解读那些被消费者丢弃的废料,重新解读时间的流逝,是超越了纯粹的表现主义领域的一个考古(即“未来考古学”)和心理挖掘的产物。

对于艾未未来说,(北京1957,生活工作在中国北京),艺术是“智慧的游戏”,引领他尝试庞大的表现形式,在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时尚的文化题材中游刃有余。艾未未的艺术行为表现在对符号的破坏和随之产生的新意义。以这种方式,艺术家将物品打碎并重组,给生命新的形式,予之不同于原始意义的内涵,此次展出的作品即是如此。在2008年首次完成,作品在画廊获得新的装置结构:高耸入天的物品堆积成山。只有靠近前仔细观察才发现我们看的是无数自行车零件。不无巧合的是自行车曾是中国传统运输方式。

苏伯德•古普塔(克高尔1964,生活工作在印度新德里)是印度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在他的绘画、雕塑、装置和视频作品中,艺术家深入探讨了旧时代和社会追求的现代化幻想之间的关系。日常用品被用来象征经历加速变更时期的社会, 传统的根基和现代的欲望纠结不清。在此次展览中,他展示了一系列新绘画,描绘了残羹剩饭和没收拾的饭桌,是对展出他作品的国家的一种可见的赞颂。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明亮清晰的颜色,这些静态的生命被古普塔呈现在精美华丽的16世纪风格的画框中。

陶土是刘建华(1962年生于吉安,生活工作在上海)情有独钟的作品材料;看上去坚硬而实际非常脆弱,正是这种介于表象和实质的双重属性促使艺术家利用它创作。中国有很长的制造陶瓷艺术品的历史。在纪念•残留展览中,刘建华来到江西景德镇追溯制造陶瓷的历史——景德镇是制造精致的,绝对完美的瓷器的地方。它的确是中国审美和观念、道德、历史坚实发展的代表城市。但是艺术家并不关注瓷器的制造,而是寻找被丢弃的碎瓷。在他手中,制造粗糙或残次品被赋予了新意义,重新获得审美的、观念的,特别是道德上的价值。

 

1   2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