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二: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其当代价值及向全社会推广
习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及世界儒学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72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作中华民族发展的“软实力”,界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固有的根本和重要的源泉等。也是我们提倡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究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修身治国平天下”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的核心精髓,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那么,怎样做好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当代价值,并进行弘扬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与新媒体结合,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工作。现在的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许多方面的变革,现在作品形式空前丰富,日新月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可以通过讲座、网络文学作品等形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滋润人们心田。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央应从政策上支持山东带头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工作。我们认为,从儒家角度讲,关于个人基本道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孝、和;忠、廉、强、毅、勇、直;关于公民基本道德就是爱国、利群、尊礼、守法、奉公、敬业。不管公德私德,都要落脚到每个具体的人来实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终端恰恰是联结每个当代人的纽带。因此,宣传部、文明办要通过互联网、手机树典型,以及文学作品、绘画、书法或普及读物等形式将这些理念予以倡导,并让大家内化为自觉行动,打造中华民族精神高地。
二是与教育结合,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这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凤凰涅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活着的文化生命。因此,教育部门要通过教科书、教研活动进行引导,要从娃娃抓起,从课堂做起,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化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当代风景,在全社会营造起温良恭俭让的良好社会氛围,及开拓、进去、担当、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三、与基层社区、企业结合,重塑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君子性格。现在有些人只信仰“权”和“钱”,价值观严重扭曲。所以,我们要对国人从价值观、文化性格上进行重塑。可通过在基层社区、企业设立孔子学堂、专家讲座等形式,不断地从外在的方面塑造到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这是一项紧迫而急需的工作,需要从基层努力,整体推进。只有基层群众的文化理念提高,才能重塑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四、与社科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结合,充分调动其引领和导向作用。重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科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引领使命,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首先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加强对革命文艺传统和古代优秀文艺传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占据道德高地,然后才能发挥其引领和导向作用。社科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要接地气,要深入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时代的闪光点,产生喜闻乐见的作品,与人民群众形成“求真求美的价值共振”;要将其理论及作品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既旗帜鲜明又润物无声、既尖锐泼辣又潜移默化的陶冶、净化、激励的作用;通过优秀作品塑造好、传达好、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