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从街头到橱窗:时尚工业对于涂鸦的援引、消费及赞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2-04 16:19:52 | 文章来源: 中国美术家
  涂鸦艺术随着近几年逐渐跨入时尚设计领域后,与服装、鞋子、皮件、手表、香水等流行事物相结合。从前,涂鸦以入侵者的姿态,逼着人们在街头不经意地撞见,在进入商业市场后,许多涂鸦已成为必须经由橱窗、杂志、广告、伸展台来消费的事物。

  时尚工业确实在改变了涂鸦艺术的生态。提起这段涂鸦从街头战斗跨入时尚的历史,自80年代以来便不乏案例。一些涂鸦艺术家借着在街头打响知名度,进而自创品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如1980年代,Shawn Stussy将他的签名印成T恤,创立STUSSY服饰,也鼓舞了不少涂鸦客。对于涂鸦品牌而言,在街头涂鸦不只留下记号,还是立竿见影的广告手段。以1989年创立的OBEY为例,其作为商标的一张大脸,至今在各大城市角落常可撞见。而被视为「台湾涂鸦第一人」的吕学渊,自1989年起开始在台北民生东路一带涂鸦,后来在台南长期投身涂鸦创作,在台南设有专柜。


  除了自创品牌外,更多的例子是涂鸦艺术家与品牌的合作。最具新闻性的,无疑是1985年SWATCH推出的Art Special系列,邀请了涂鸦艺术家Keith Haring创作出四款涂鸦风格腕表。但涂鸦的街头风格真正被时尚工业金字塔顶端注意到,却约在五年前才渐成趋势。2001年,Louis Vuitton邀请美国普普艺术家Stephen Sprouse,设计出的涂鸦包(Graffiti Speedy Bag),将品牌字样以涂鸦字体呈现,获欧美媒体选为当年最具收藏价值的皮包之一,引发时尚界一阵热潮。近几年来,包括Christian Dior、Calvin Klien、Levi’s、adidas等品牌都不约而同地推出涂鸦风格的服饰、香水、球鞋及配件。

  相较于保守的中产阶级品味,街头文化的自由、活力甚至是它的破坏力,确实让涂鸦渐渐成为时尚界解构传统、创造新刺激的挖宝之地。邀请涂鸦客在商品上涂鸦,也成为品牌行销、或商业设计的策略。2003年,Nike推出了一支结合嘻哈与涂鸦的广告「Urban Canvas」,找来了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涂鸦艺术家David Ellis、a.k.a. Skwerm等人与DJ合作,突显出涂鸦与城市混乱而流动的风景共构出的活力。负责该广告企画的Motion Theory,自身就是一个以街头艺术为主轴的设计公司,许多旗下的设计师之前都是街头涂鸦客,「在警察局里的案底比完成的商业案子还多」。

  但对于台湾在地创作者而言,与知名国际品牌合作,仍是机会难求。较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厂牌Smart之前曾邀请台湾涂鸦艺术家Reach Lee(为国内涂鸦团体Soul Skool的创始成员之一),在Smart Fortwo的车身上进行创作。类似这种「为产品化妆」的策略,在日前当代馆「非常厉害」展中由PONY赞助的「飞天鞋计画」也可见得,只是帮这些鞋化妆的,全是工作室里的艺术家。

  除了从充满活力的街头风格取材,时尚工业近来也投入推广或赞助涂鸦艺术发展的行列,一方面是引介国外知名的涂鸦艺术家来台献艺,另方面则提供机会给在地的涂鸦创作者。今年发生在台湾的几项涂鸦活动,不约而同地展现出这种态势。9月份,来自巴黎的涂鸦艺术家Andre Saraiva应海尼根举办的「Paris Glamour巴黎前卫艺术」音乐派对活动来台。同时间,由K-Swiss主办的「K-Spray亚洲模板涂鸦」,选在台北国际艺术村展出约30件国际模板涂鸦作品,同时邀请Logan Hicks、SIXTEN、Phibs等三位涂鸦艺术家来台,于艺术村进行现场创作,并预计于2006年3、4月,对日本、韩国、香港、台湾、菲律宾的街头艺术家公开征件。

  运动休闲品牌Royal Elastic,一直以来便十分看重街头艺术这一块,自2002年起开始举办「涂鸦新人王」征件竞赛,第一届吸引了两百多件涂鸦作品,到了第三届举办时,参加作品已达五、六百件,到了2005年,这个比赛转型为更积极的「FREE ART城市街头艺术推广计画」,与台北国际艺术村合作,认养馆内一间工作室,自2005年5月起至2006年5月,以一个月一期、每期八个名额的方式,开放创作者报名,入主艺术村进行涂鸦创作,并由Royal Elastic提供所有材料与工具。

  从墙面到橱窗,涂鸦艺术进入时尚工业的商业成功,与其等量其观的,是街头性格的失落,当场域转换,背后的政治性格亦整个抽换掉,如果在街头上的素朴涂鸦,因为对于公共空间的渗透力,使它不须经纪人或中介手段就能达到宣传效果,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涂鸦者与这个世界之间,卡进了越来越多中介人的角色,许多涂鸦艺术家成为明星,透过与跨国品牌合作,远赴各城市表演,耀眼的商业成功,连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涂鸦创作。这当然不会是涂鸦艺术唯一的历史进展(或仅仅是条丧志之路)。仍有涂鸦客选择在街头打游击,寻找说话的空间,与说话的语言。但无疑的,这个体制对于涂鸦的抵抗、包容或是消费,已让涂鸦分化出更多样化的面貌及社会功能。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