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史国良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3-02 15:26:50 | 文章来源: 东方文化艺术网

  史国良: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我想可能有三点:第一、我一直坚持现实主义风格和写实手法反映生活。相当一批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喜欢那种雅俗共赏的作品,不但能看懂,而且从心理到审美都能有所交流,挂在房间里看着也很舒服。这种写实手法,说起来是从徐悲鸿、蒋兆和开始的,五四之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们改良中国画,把西方素描中科学的解剖透视与中国传统笔墨做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最早的写实人物画,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使画中的人物更加生动,更加鲜活。从技法上说,它是中国画中的变异品种,是个混血儿。建国后,这种画风是各大美术院校头牌画种,画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但1985年中国画坛上美术新潮的兴起,同仁们纷纷放弃这种方式,偏向了新形式、新技法,采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从审美上更多地靠近了西方现代意识。

  从艺至今,我一直对写实风格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并未动摇。写实手法的人物画需要有扎实的素描、速写功底,熟练的笔墨技法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及深厚的生活基础,这正是我的强项。在少有人坚持这种画风的今天,它反而成了一个亮点。应该说写实画风依然有它的知音。也是一种欣慰和幸运吧!

  第二点、既然已经进入市场,就要研究它的规律,很好的把握它,要对自己的艺术负责,更要对收藏者们负责,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能乱来胡来。

  第三点、一定要与媒体配合好。再好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宣传、介绍、推广,也无人知晓。我相信,不同的艺术风格各自有它自己的观众与市场,有时它找你,有时你找它,有时会不谋而合,是一种缘分。用佛门的观点来说,就是要以平常心来看这件事。

  刘心亮:您认为一个画家成功应具备什么条件?

  史国良:对成功的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既然是艺术家,就必然与成材、成功、成就联系在一起,而每一步都有其艰辛和血汗。有艺术上的成功,有事业上的成功,有市场上的成功。每一个从事艺术专业的艺术家,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动力,也是更新一步的开始。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首先要有高超的专业技巧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专业技巧要苦练,文化素养要积累,只练技巧是匠人,只讲文化素养是说客,二者结合,完美地表达生活感受,才是艺术家,你的艺术如果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接受,你就是成功的艺术家。

  刘心亮:请您谈谈画家与市场的关系。

  史国良 画家与市场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作品,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能力支付艺术道路上的开销,也就没有最好的艺术品产生。

  过分的追求市场效应,掉进钱眼里出不来,艺术品就会沾染铜臭气。失去艺术原有的清纯和芳香。

  历史上,书画家一直与市场相互配合,比如:王羲之以字换鹅,唐太宗千金求购王字,唐伯虎卖画,扬州八怪卖画,石涛、八大、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卖画。在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画家都是以这种方式糊口,只是文革时期,书画市场才断了档,而今天大部分中青年书画家恰恰都生长在这个时段。大部分人在观望或在市场外徘徊,还不了解市场,甚至还根本不懂市场。艺术家进入市场是大走势。在铁饭碗还未被收回之前,进入市场是最佳时期。

  刘心亮:目前不少画家为经济利益所驱,只顾市场卖钱而不讲学术探索。对这些人来讲,学术与市场这二者之间似乎矛盾。好的画家应兼顾学术与市场,而这二者的关系应如何把握?

  史国良:没有学术意识的画家不是好画家,没有学术水准的画不是好画。矛盾是人为的,溶合也是人为的。

  所谓学术:学是学问的研究,术是学问的应用技术,是学术实践的手段,技术的水平高低决定着艺术表达的深浅。单纯的学术、技术,不等于艺术,它还要表达画家内心的感受,而感受又来自于生活、情感的体验和文化的积累,苍白的感受,不具可读性。

  学术的目的,是促进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学术价值的好的艺术还应服务于社会。
学术是做学问,是研究探索艺术的本质及规律,这种探索可以提高艺术创作的水准,促生新的优秀作品。具有学术水准的作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才能为收藏者所青睐。当然,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不一定都带有学术色彩,不合时宜的学术作品,也很难进入市场,会遭冷落。

  学术有学术的原则,市场有市场的规律。西方的学术探索,从传统绘画到现代艺术从来就与市场保持着和谐关系,而西方市场是按西方文化、西方人的口味和审美标准而设定的。

  盲目的引进西方标准,来进入中国市场,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口味,而受到抵制,不能说“中国人欣赏水平低,没文化,不懂艺术,有待引导和教育”等。这不但不公平,而且会加大中西方之间的距离。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它自己的市场特点与规律。

  当年中国学者们在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轨时,压根就没考虑中国市场问题。前一时期,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场以“西方现代流行的荒诞手法”表演的曹禺名剧《日出》,与曹的理念和审美及原作精神相差甚远,过分的摩仿西方,为现代而现代。本来流畅的剧情,这么一改革,颇为枯涩难懂。据说还有其跨时代的学术价值,学者们为这一成果热泪盈眶。但是没有票房成绩。不但中国人看不懂,而且外国人也看不懂,很尴尬。只有小部分人在陶醉这样学术性的实践,这只能算实验,不能视为方向。

  但话剧“茶馆”的演出,场场暴满,没人说“茶馆”不是学术性和艺术性。
  “休止符”、“小节”、“套曲”、“C小调”、“现代意识”观念与理论的“时代意义”等等专业纯学术用语,老百姓不懂,他们不是专家,也不应要求他们一定懂。但经这些“学术”技术创作出来的优美旋律,老百姓不但喜欢,而且还跟着音乐跳舞呢!

  不论音乐、舞蹈、绘画,只要是美的,一定能有人喜欢。也一定有它的市场。

  刘心亮: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作品必须进入市场,被市场接受认可,市场应该是检验作品的标准,因为艺术家理应创作出美的作品让世人欣赏。而有的画家名利思想较重,或疯狂炒做,或暗厢操作,市场的不健全与不完善,人们欣赏水平的局限又导致炒做的不良风气上扬。如何能让画家既具备一个良好的平静的心态作画,又能纳入市场的规范化运做之中?就目前的状况来讲,这是不是只是一种企望或理想?

  史国良:艺术市场多以经营名家作品为先,艺术品除了有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功能外,还具有保值、增值的投资特性。经营者更以盈利为目的,首选顶级大家作品来运营。
新画家,虽有好的艺术水准,但由于少有知名度,往往经营者不具信心而拒之门外。这正是中国艺术市场不成熟的地方之一。

  在西方,正规的画廓,一手抓住已经定位的名家,一手培养新人,双方信任,互相负责,有着严格的条文限定。违约一方将被诉之于法律。

  中国艺术市场起步较晚,还不够规范,没有相应的经验和制约,画廊与画家之间的合作大都是短线行为,急功近利,不负责任。

画家急于成名,可以理解,但知名度并非是一日之功。现上轿,现扎耳朵眼,胡乱炒作,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急于求成,一定会碰壁。

  炒作,这个说法不好听,让人畏惧三分,不如改为宣传、介绍、推广听来舒服、顺耳。张艺谋那样有名的大导演,拍一部新片出来,还得到处宣传、推介、开发布会、搞首映式什么的,闹腾的所有媒体都在抢新闻,没人觉得张艺谋做的不对。
画家怎么就不能这么做呢?那么好的作品闷在箱子底总不是个事,为社会贡献精神食粮也是画家的义务,干嘛不理直气壮的推广!每天坐在家里等人来上门找我们,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我们的知名度差远了,不要说我们是谁,你在大街上拦人问一问“李可染是谁”,“潘天寿是谁”,“黄宾虹是谁”,没几个人知道。知名度还不如一个三流小歌星呢!
说到底,还是宣传不够。

  所以一个好画家,优秀的艺术家,要想进入市场、站稳市场,一定要多多宣传,这样做并不丢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访] 画僧史国良做客艺术中国《大家在线》
· 中国名家书画艺术-史国良
· 史国良简介
· 画僧史国良修行在烟火香火间
· 画僧史国良和他的艺术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