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就难在这里。首攀(或者人生)的过程里,你并不晓得下个握点抓起来困难或容易。也正是其中的暧昧不定,使人难以全力投入。
我的一位人生导师,设计大师莎拉里托登布尔(Sara Little Turnbull)曾经送我一幅壁挂,上面写着一句她在一九九二年产业设计基金会演讲时的名言:「如果不尽力一试,你不会知道极限在哪里。」
年过八旬的登布尔是史丹福大学商学院「变革流程实验室」创办人,她以担任可口可乐、康宁、辉瑞、3M与富豪汽车等大公司的设计顾问而闻名,被形容是「CEO的产品设计开发秘密武器」。
她告诉我,她有些最好的设计概念,便是在快要失败,却又不肯就这样放弃的那一刻诞生的。
当然,大部份快要失败的设计,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偶尔总会有一次,因为不肯放弃,她把自己推向全然不同的新境界,非凡的创意就此产生。「这就是突破,」她说,「你必须走到失败的边缘,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就会走出不一样的境界。」
这些年研究卓越企业,让我看见最优秀的领导人如何本能地领悟这个道理。例如,金百利克拉克的执行长史密斯为了帮助公司跃向卓越,面对「落下vs.失败」的抉择时,就做出了关键的决定。
史密斯深知,疲软不振的金百利要改头换面,最好的机会就在消费用纸领域。为了展现破釜沉舟,誓不回头的决心,他决定把传统的工业用纸厂全部出售,再把资金投入消费用纸,正面迎战史谷脱、宝碱等大敌。华尔街嘲笑他,财经媒体也不看好,但最后,金百利翻身成为全球消费用纸业的龙头厂商。
史密斯很清楚,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就在于全力以赴,宁愿落下也不放弃。
现在的我,将人生视为一连串落下或失败的抉择。如同首攀一样,人生的下个握点往往模糊难辨,这种模糊性让我们退缩,无法全力以赴,于是我们在心里认输,松了手,我们宁愿控制得当地落下,也不愿冒着可能摔落更深的风险,继续向上攀爬。但不管创立新事业、出版新书或者尝试新设计,坠落绝少代表毁灭。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真正极限的唯一方法,便是勇敢地走向坠落,而非失败(go to fallure, not failure)。
我今年四十五岁,抓住石头引体向上的动作,做来已不再像二十岁时那么强劲有力。然而这些年来,我深深领悟,体力上的流失,可以用心智力量的增长来补强。所以我继续行走在穷山绝壁之间,寻找落下的机会。
我甚至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条件——不必非得登上顶峰,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全心投入。最近一次攀岩之旅,我没有一条路线顺利完成攻顶,但那却是我历来攀岩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因为每次尝试都勇敢地向上爬,坚持爬到落下。回家的路上我很高兴,那天,我的意念是坚强的,不像多数日子里那么软弱。因为,攀岩不是为了征服岩石,而是为了征服我们自己。这也正是我们要勇于爬到落下的原因。
第二课:区分机率与后果:如何了解真正的风险,获得成功并保住性命
但有时,让自己爬到摔了下去,不但不英勇,反而是愚行。
一九七五年夏天,一个名叫大为布维西的年轻攀岩家看上了波得市南方山区峭壁上,一片无人攀登过的美丽岩石。这一带多年不曾有任何攀岩好手来爬,主因不在难度高,而是岩壁上缺乏天然保护点。
布维西看不到任何裂罅可以塞入固定岩楔,只见峭壁先是垂直升起约五层楼高,布满了砾石与锐角,然后才向后略缩为85度的岩壁,上面好象有较大的抓握点。
布维西开始往上攀,身上垂着绳索,带着少量的岩楔。爬到了50呎,他才惊慌地发现,上面的岩壁其实比下面更难攀爬,几乎没有放岩楔的裂罅。经过几千年雨水洗磨的岩石表面,又光又滑,连抓握点也找不到施力的角度。一旦落下,他会直坠60呎,摔到地面散乱的一堆巨石上,当场送命。
这算不算危险状况?
那得看你对「危险」如何定义。对布维西来说,这还算不上危险,坠落的后果当然很严重,但他会坠落的可能性却是近乎零。因为当年的布维西,是个正值巅峰的攀岩天才,这条路线有如一个谜题,让他很想解开,却不会特别困难。
假如布维西让落崖摔死的可能在自己脑中发酵,他也许早已送命,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能够区分落崖的可能性与落崖的后果,而且以专注的精确度,攀上了顶端,成功开创一条新路线,名字就叫做「惊险之旅」。
区分机率与后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攀岩,也适用于工作、人生与企业。一九九四年,英特尔首度发现Pentium芯片的浮点运算器,因为设计上的小瑕疵,导致除法运算的细微误差,相当于一般的电子表格使用者每用2万7000年,就会发生一次除法错误。
这么渺小的误差机率,让英特尔的领导人忽视了代价高昂的后果。一位数学教授在演算复杂问题时,真的碰上了误差,这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引起媒体注意。当年的英特尔执行长葛洛夫在《十倍速时代》书中描述,他的公司被CNN穷追猛打、被财经媒体嘲笑,更被不满意的客户震撼。有天早上,葛洛夫看到了可怕的报纸标题︰「IBM决定停销所有Pentium计算机」。
最后,英特尔被迫拿出4亿7500万美元来补救,金额相当于全公司半年的研发预算,或五年的Pentium广告支出。
正确区分机率与后果,是创业者的成功关键。我在史丹福大学商学研究所任教时,许多学生因为无法掌握其中差别,限制了自己的选择。有个学生跑到我的办公室说,「我真的很想创业,但创业的风险这么高,我还是去IBM上班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