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其实工作室现在也不单单是设计还充当了传播这样一个角色。
吕敬人:是的。比较欣慰的是,工作室最终成为了我教学的基地。那么刚才你说50岁,我现在65岁我开始做敬人纸语,我想推广纸张文化,因为今天电子载体越来越丰富,那么人们对自然的东西对触摸东西似乎有些淡漠,我想通过这个平台能让我们去感受。但这个和多媒体没有矛盾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里头,有虚拟的也有实在的。
记者:那就是说朝两个方向去发展?
吕敬人:我觉得是一个方向不是两个方向,是多了一个方向,对我们的阅读多了一个方向,我们知识的吸纳也多了一个渠道。我自己觉得未来是分众的,年轻人或者说一些比较快捷和便于查询的就是电子通道,而那些慢阅读,静静地去享受或者喜欢收集的人希望在自己私密的地方,轻轻地去翻阅,那么我想纸面还是有它自己的功能和魅力。
记者:现在的电子书越来越多,很多人喜欢拿平板阅读,我觉得书籍已经开始像CD那样了,被一个新的载体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比重,有个朋友甚至跟我说以后的小朋友不知道还能不能碰到书。您觉得书籍以后会怎样发展?
吕敬人:这个我一点不担心,就像我们说我们的建筑一样,我们到了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了,我们能不能居住在一个虚拟的空间的电子的房间里头呢?
记者:但书籍是一个信息跟内容的载体,它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建筑不一样,建筑是一种更实在有形的东西。
吕敬人:书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为什么实在?因为它是物质的,那么物质它会消失吗?它可能不会消失的,纸张的来源是自然,纸张它有形,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必需品,纸张上面印刷的文字才成为信息载体,那么难道将来纸张上没有文字?不会吧,我们的商品我们的包装我们的广告,我们在墙面上所有粘贴的东西它都是纸面载体。所以有纸面载体存在人们还要去享受它,那我两张纸三张纸五张纸十张纸合在一起它就是书,以多面的纸张重叠,装订成一个纸载体就是书。那么 只要它存在,人们就会去阅读,这是一个方面,物质的。
第二方面是书它不是简单地阅读,不是光凭视觉,他是在翻阅,他是在摩擦当中得到信息,并且纸张它的印刷是一门艺术,就像我们看油画版画,任何一种绘画。而印刷艺术,我们过去叫图版印刷,它就是版画,后来变成了胶印,平板印刷,它是一种现代油墨的网点的组合,它也是一种四色重叠的一种印刷。未来我们电子载体无网点,它又能得到一种印刷的效果。所以纸张呈现印刷的载体的感染力,它和视频又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到卢浮宫看油画,那油画肯定要比看画册好得多,看画册也肯定要比电子载体要好得多。
就是说里头有不同的质感,所以纸张不可能被所有的电子载体取代,它会留下它自身的独到的空间,这个空间人们去怀旧的也好,新鲜的也好,孩子们去发现也好,都会存在一种吸引点,这种吸引点不会消失的,这是一个;第二个 人类积累的过程绝对不是靠浏览的,我们长期以来其实我们思维方式,也是在从慢热当中我们所争取研读的,今天我们在看电子书的时候往往就是在以浏览为主,快信息的吸纳为主,而真为一本小书靠电子书读下来,一个是很累很累的,还有一个确实有时候不太方便。
但是我觉得未来会分众,会分众有小众有大众,有爱书的分众。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说事物的变化它都是波浪型的,过段时间很可能会产生限制孩子们看电子书的时间,因为它对人的视力还是会有伤害的。
所以未来它是一个健康读物还是非健康读物,我觉得都是个疑问。所以我觉得今天在判断事物我们不要绝对化,我沾上电子,我喜欢视频这是我从看电影开始就喜欢了,所以我也没有去否定它的功能,而且尤其是查阅字典找信息,这个比那个书方便多了。它跟普通阅读不一样,它就节省时间,而且它知识广博,它容量巨大,这个就是电子载体的功能,就像我们过去的我们所谓叫电子计算机,从计算机分电子管的容量到以后二极管的容量到电子容量到现在的数码这个变化太大了。很快地,所以人类创造智慧,让人惊讶的同时也在毁灭。
所以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值得去特别担忧,顺其自然就好像我现在在做书的时候,当人们在出这本书的时候哎哟这个书对我感觉太好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没长期去好好去摸了。那么什么叫艺术?艺术叫物以稀为贵,任何书都的艺术个性都来自于特殊性,特殊性来自于我们不常见的东西,比如眼镜我们过去的眼镜解放以前,圆的,后来变成方的,后来变成大框的,后来又流行小方的,现在又回来圆的!所以呢, 艺术它还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要去绝对化,它和数学公式还不太一样,1+1就等于2,今天的我们所谓的艺术它不是1+1等于2那么简单。
记者:就说我们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万事自有它的规律。
吕敬人:没错,没错,然后重要的我觉得人离不开地球,地球存在的东西你不可毁灭掉,所以地球既然长出了树,树皮能做成纸,纸又为带来生活的方便,它又用文字印在这上头,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记者:存在就是合理的。
吕敬人:对,也是存在决定意义的时期,所以我想今天人们创造新的媒体很好,但是那个存在感,人们还没有必要必须舍去它才可以去吸纳电子载体呀,它两个可以并存的,为什么要互相排斥呢?不可能的。当然它的优越性各有各的, 我希望能够作为设计师也好,作为我们媒体人也好,作为我们个体也好,其实我们的心态就是一种以全面多元的视角去对待事物。
记者:我身边有很多是购买台版书或者港版书,我自己也买过,发现他们用纸还有质感比国内很多书都会优越很多,但是那书也不是什么特别出版物。您觉得国内对书籍设计的态度跟港台那边有什么比较大的差别?
吕敬人:我们从宏观来讲,也就是整体来讲,中国大陆出版物和台湾港澳和日本韩国德国等相比,我们落后很多,这是宏观的;我们对做书的质量评判标准,我们审美的高低,我们对书阅读的要求都相对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过去由于受到了很多制约,比如说成本的制约,经济的制约,比如说过去因为它是作为意识形态来走的,所以呢,它在许多的出版物上个性的表达是比较难的。
因为统一于一个体制之下,那么必然是造成一定的制度规则,人们的循规蹈矩人们没法去进行比较放得开的思考——编辑思考,这个编辑思考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物质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书的编纂方法,也就是我们的信息构架如何构架,就像一部电影一样,同样是一部电影的信息,通过这个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他所编辑出来的它的感染力,和以另外一个导演编剧编纂出来的感染力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很多的港台的书除了精致以外,我觉得这个是一方面,更多的你会发现它的切入点很有意思。我们的切入点往往是相对来说居高临下的,是以教育为主的,是一个比较固态的思维的。他们是 以小见大的,他们是从生活的细节和人性的角度去挖掘我们话题的,所以两个书的看法亲切度是不一样的,感染力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书的这个题目有意思,他谈的问题和我们所做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所产生许多的逻辑概念是有依据的,来源丰富的依据,他做的功课要比我们细得多,比如一张图片,图片说明一张地图,地图的来源,一个作者过去和现在,他的数据他的信息量全部是完完整整的。我们不是,我们是大不离差不多,讲学术,居高临下,大框框,都是以这样的概念。
中国那么好的文化其实我们可以做的很精致的,但是我们是大线条的,所以相比之下你就觉得我们书怎么不耐看,人家的书小细节都能看到,各种信息都给你传递出来。那就是我觉得是做书的态度,这个态度其实不仅仅是说所谓的我们说认真不认真的问题,观念,那么还有什么呢,就是我们对受众的态度。他们做这本书一定考虑到这个受众它怎么来吸纳我,怎么才能够喜欢我这个作品,怎么能够使我的书的信息百分之百传递给读者。我们不是,我们把白纸黑字印在纸上,打上书号,书就完成了,我已经完成这个书,读者喜欢不喜欢是两回事。还有我就想出畅销书,你这出了一本畅销书我跟风,所以我们的深度是不够的。但不能说我们中国没有好书,我们做了很多好书,那么如果按照国家的体量人口出版社的数量,每年出版的数字比例关系,我们绝对值是相对比较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