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计

郑宏:城市规划本来就需要艺术设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7 16:37:28 | 文章来源: 中华建筑报

郑宏

郑宏,男,1959年生。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北京城市艺术设计发展战略课题组领衔专家。

198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5年至1999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至今。2004年主持完成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委托的“北京城市艺术艺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课题研究,提出建立北京城市“广场群”概念和“米”字型城市中轴线等创新概念。

郑宏先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后留校任教于室内设计系,1987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进修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课程,后逐渐将视野和学术兴趣转向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从而创立了城市艺术设计学这一学科概念。

当下,郑宏先生正积极传播自己的理念和研究成果。而他最终的愿望是以城市艺术设计学为核心,研究其与城市功能、历史、文化、经济的关系,以更全面理解和诠释我们生活着的城市。

城市规划需要艺术设计

“城市艺术设计学的概念是在有关景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型、扩展中逐渐形成并被提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8年将该系更名为环境艺术系,但是专业内核依然以室内设计为主,在1995年左右环境艺术系增加了景观设计本科课程教学内容,“这和我与时任环境艺术系主任张倚曼先生的积极交流和建议有关,并由我率先担任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工作。而环境艺术系最初希望增设室外设计的课程。”

“2008年,我提出了广义景观设计学和狭义景观设计学概念,其目的在探讨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的广义范畴的定位,我希望借此与狭义的园林学院园林系的景观设计内容形成区别,减少在不同学科背景下景观设计概念和内容认识的分歧和误读,避免学生在学业深化阶段和工作定位上形成不必要的困惑,并进一步解读美术学院景观设计应具有的专业特征。”

此外,城市艺术设计学的正式提出也直接基于一种特殊环境与机遇。1999年,国际建协在北京举办了世界建筑师大会,这次会议由吴良镛先生主持,在该会议上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北京宣言》。当时任职《世界建筑》主编的陈衍庆先生邀请了郑宏先生参加其中清华大学分会场的学术活动。

“这次会议上的讨论并不是学术界的分水岭,当时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形成学科融通、共享的繁荣景象,也鲜有美术学院的教师参与建筑规划的会议,但对我明确研究方向和兴趣是决定性的。我为这个会议专门写了一篇短文《艺术设计城市景观》,并在2001年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时郑宏先生承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工作已5年有余。在那次有关城市规划的会议上,多位规划学界的专家畅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划的发展之余也提出了困惑和顾虑,虽然城市规划的规模庞大、成果斐然,但是城市却在逐渐趋同。基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优势,他提出了城市规划需要艺术设计的观点,“城市艺术设计的设想并不仅是基于我个人对艺术的喜好,也是很现实地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方法,我以为,城市趋同依然是城市规划学界的困惑。将艺术设计引入城市规划是可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它的作用的。”

2004年初应邀参加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最初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工作设置26个课题作为支持总体规划修编的子课题目录,而这26个课题组在郑宏的研究视野中被认为创新度偏低。他在会议上呼吁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列入城市艺术设计规划这一概念。后来,这一建议被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采纳,同时设置第27课题组并由郑宏先生担任课题组组长和领衔专家。于此,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也逐渐被他人所接纳,其本人一直坚持专研至今。

用艺术的眼睛关注城市特色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点和历史,城市规划正是在基于不同特点中尝试为城市找到发展的优势性差异,但随着城市发展的平面化扩张,城市却趋于相似。常规的城市规划学科是否在其学科分布和架构本身即存在缺陷而对这一趋同现象造成潜在的诱导?坚称解决现实问题的城市艺术设计在哪些层面有益于针对此的改变?“城市艺术设计学基于城市性质、功能和文化、经济发展,会对城市形态调整提出艺术设计建议,主张围绕城市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景观类的局部规模介入和添加。城市艺术设计规划是在城市规划上游阶段与其他规划要素进行融合,而不是仅仅在中游和下游阶段参与设计。”

郑宏认为:“至今,在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中,总体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文化艺术规划内容并不受重视,没有被列入《城市规划法》中作为法定规划内容。大多数艺术设计师参与的是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设计,因此仅不断形成局部环境调整和局部的高强度的艺术规划。”

在建筑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建筑都只承载背景作用,只有少数建筑成为艺术代表,这也是大多数建筑师的观点。郑宏针对这一倾向于建筑伦理的认识指出了其局限性,普通民居住宅、公共建筑的艺术性被忽略,而这些作为背景的建造也需要艺术。“任何建筑、场所规划所处的较弱势地位并不意味着其没有艺术特性和精神需求。所有物质在没有艺术需求的前提下被生产出也会产生审美价值,也会存在艺术形态,艺术要求是所有具文化属性的物质生产所派生出的特性。即具有更高审美附加值的建造,而不仅仅是居住的‘容器’的生产。”

他将城市中客观存在的建造分为两类,一类为在使用功能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化设计,另一类则是作为完全艺术状态被创作的艺术品。“在所谓‘艺术化设计’中,强调的是“化”的程度。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变化,变是质变,化是量变,化是变之渐,变是化之成。城市艺术的艺术化程度是设计者可以设定的,这意味着艺术化设计本身存在弹性和梯度空间要求。”

“在一定需求的条件下,建筑或城市艺术设计者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而不是仅仅满足解决使用功能等一般需求,城市需要具有影响力的、符号化的艺术品。例如国家大剧院,它是遵从现代主义理念以满足功能需求为目的的观演建筑。其外部形态更多地体现为文化艺术符号作用和景观艺术作用,是在使用功能基础上增加的艺术性这一最重要元素。”当城市被作为艺术设计的对象时,郑宏希望“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城市建设的预想能逐渐被理解和接受。因为人们不仅需要一个好用、能用、耐用的城市,也需要一个能看、好看和耐看的城市。”

城市面对着问题,而解决并非易事,例如对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关系的化解。一般而论的城市规划普遍从科学角度诠释城市的价值和生存方式,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待城市,其理论的适应性正面临挑战。“以苏州为例,苏州城市的美是与昆曲具同质异构性的历史美、自然美、文化美。虽然有人提出‘苏州不需要现代化’的极端建议,但在社会、人文环境变化中谈论城市发展,苏州现代化确实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并没有被解决。”按照郑宏的观点,既然苏州美的内容不包括汽车、自行车等工业产品,它的历史美学定位是基于传统的定位,那么其美学特征也就无法适应于现代性。“任何城市有文化发展的高峰和低谷,反映着文化阶段性积累的过程,一些历史城市在高速发展中被幸运地保护下来,作为已建城市,它们并没有必要迎合现代发展形态,也不必急速地适应时代,而可以选择按照自身特点和环境缓慢延续。”

“文化是宽泛的,而艺术是将思想观念形式化的过程。”基于这一美学视角,历史城市景观保护应被看做城市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方面。“城市艺术设计学是在整体上研究城市的艺术设计系统,包括对城市历史保护和城市创新发展两方面的研究。城市历史保护是‘静’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动’的。城市艺术设计规划的原则包括五个方面,顺应自然,尊重历史,发展特色,整体设计、长期完善。城市艺术的核心是创造个性,新建物质与已建成的环境关系需要城市艺术规划师有对艺术的整体把握,对物质形态的形成和生产、衔接对象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的成熟定位,需要学者能够认真发掘研究。”

艺术设计对城市规划教学的启发

“有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教育一直存在艺术方面教育不足的问题,这直接造成了建筑设计水平的先天不足,也间接造成了城市形态发展的面貌缺陷。为何中国建筑项目屡屡被国外建筑师竞标获得?为何城市风貌呈现趋同?这些都或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在艺术层面上的弱势。”城市的风貌在郑宏眼中呈现为不协调的景观,而这种不协调也存在在其学术内容中。郑宏反对他人的阶段解决看法,一些人认为艺术并非必需品,而城市艺术范围广泛而涵义渐深,更需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渐次投入,与这一发展时期的目的和要求难有匹配,而郑宏认为,恰因为这些特点,一座已建成的城市将须投入更多成本完成艺术的转换,为何不在过程中实现兼而有之。而教育正是他认为最需弥补的机会。

“城市规划中完成城市艺术设计的条件是什么?城市规划师能不能处理城市艺术问题?这些问题的模糊回应表明了城市规划师在其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上没有针对性地被培养艺术意识和艺术能力。城市规划涉及多个学科,但惟独缺少艺术教育的系统性设置和发展。而根本原因正在于,中国中学教育系统中过早的文理分科制度与大学教育系统中建筑学科的理工趋向,形成了多代人人文修养和科学修养分化的“半边”式发展。建筑学科在本质上是需要艺术与技术均衡发展的学科,虽然建筑师可以选择成为工程师或艺术家,但是实际上,当今的建筑师并没有获得这样的选择机会。”

城市艺术设计学是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结果,城市艺术设计成果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而特殊作用,无论中外均有大量案例。郑宏坦言,“我国城市艺术设计不应该受到目前学科研究中‘画地为牢’、‘各自为战’不良风气的影响。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文化艺术是全民共享的资源,鼓励艺术创造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所看到的一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的确确艺术设计水平太差,说明了城市艺术设计介入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城市建设需要体现城市‘精、气、神’,城市艺术设计与创作是实现城市‘精、气、神’重要方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