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暗恋桃花源》
前一阵在一个论坛中有机会碰到“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先生,聊天中,他跟我透露,“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是他当年为他在伦敦的电影公司向英国政府申请一笔赞助款时“发明”的一个名词。他说,为什么用“产业”这个似乎与“文化”和“创意”不搭调的名词,是因为用“艺术”“文化”这一类的词,说破嘴说了多少年也没人理会。有了“产业”,政府才可能会重视,而英国政府果然注意了,给了赞助。
于是霍金斯先生创造了一个他自己都说不清的一个名词,现在这个名词正在世界各国带动上千亿的投资,是新时代经济最时髦的名词。
大部分人对“文化创意产业”这六个字中只重视最末两字,因为大部分人的目标和理解都在这两字。只要是产业就能赚钱,只要能赚钱,不明白好像也没关系。
然而,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必须是来自文化和创意。好创意、好戏,不是钱可以直接买的。这是了解文化创意重要的一点。很多人坚信人类必须吃饱肚子才有闲情去搞文化艺术。这其实是暴发户的思维,因为文化人类学早已观察在人类最早的活动中,艺术本来就是必要的一环。
现在,文化被重视了之后,在各个方面机会真的是来了,而我们有没有创意的能量来创造市场,怎么发明一些东西让市场来到我们这边?这是非常重要的思考。
我一直强调创意是发现,是一关一关地揭露或许原来存在的东西。我认为寻找灵感的过程必须是内在的途径,而非外在。
可是我们从小被教给不同的方式,被贴了标签,这些足够造成每一个屏障阻挡创意的产生。
现代大部分的教育都是在于方法,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没有放在智慧方面。如果这两者必须兼具才能成功的话,显然我们漏掉了两个领域中的一个。这个时代已经跟智慧脱节了。在今天,我们过度重视了方法,智慧被遗忘,社会甚至已经没有办法定义什么叫智慧。
所以,现在我们的社会所有的教育都跑到了周围,中心空了,一切都在学方法,可是没有人在乎给它营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文化创意必须从中心出发,我们必须建立起那个中心来。这个东西是什么,也是非常抽象的,我今天也没有答案,只是提出我们发现的一个非常奇妙的,在全世界共同的缺憾。
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我们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得到的我们都看到了,失去的传统、文化,我们却不容易看到。有时候,对于这种失去,提醒我们的不是社会学家,不是科学家,而是话剧。
我对2012年充满期待,但也抱有担心。因为这两年,话剧变得蓬勃、时髦,许多人于是把它视为可操作的商品,我非常担心过度的商业化会影响大陆话剧的发展。话剧本来和商业就有交集,但话剧终究是文化,看似蓬勃的话剧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好创意、好戏来支撑,也无法持续发展;另外,大陆的场地费是全世界最贵的,这不仅把很多观众挡在剧场之外,也使得一些小成本话剧的生存十分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