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计

纵览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02 17:43:10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黄俊娴

现代平面设计真正的发展要从欧洲工业革命说起。欧洲工业革命为平面设计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新的印刷技术的应用和摄影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印刷业的繁荣。大批出版物的出现对设计的需求大大增加,报纸杂志成为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平面设计随即也成为日常生活不可脱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广告在西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书籍和海报在商业繁荣中的兴盛发展,从而奠定了欧洲在世界经济、文化以及艺术上的成就与地位。木刻版海报迅速发展并在商业广告上广泛应用、蒸汽动力印刷机和造纸机的发明和改进、排版实行机械化作业为印刷带来了革命性的改进,欧洲的现代设计潮流和印刷设备机械化程度直接促进了各国平面设计的发展。 现代艺术领域中各种流派,如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以及反传统美学思想的达达主义使得这个时代的平面设计大都反映着时代的思潮,为平面设计进入现代奠定了基础。

美国设计家佛兰克·赖特在平面设计上积极探索,最终将美国的新艺术风格与工艺美术风格相糅合,为当时的设计界带来了惊喜。与此同时,苏格兰的“格拉斯四人”对当时世界平面设计的方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也纳,产生了“分离派”运动;德国贝伦斯对现代设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设计风格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平面设计的基本风格之一。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已成为欧洲大众传媒中心,也是现代海报的产生地。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海报先驱朱利斯·查理德发明的“三色版印刷工艺”,这种印刷方式通过三套印刷(红黄蓝)达到丰富的印刷效果,它利用纸张的机理产生丰富的变化,尤其结合文字图形,使海报引人注目。这种石版印刷的海报形式至少影响了近一个世纪,并有现代广告先驱之称。

至20世纪中,欧洲的海报设计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特别著名的就是“图画现代主义”运动。在“图画现代主义”运动中,各个国家的设计有不同的面貌,其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的海报设计运动出现在德国,被称之为“海报风格”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对于平面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强烈的要求。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种崭新的设计风格在瑞士和德国形成并影响到整个世界,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所以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这种风格从50年代开始影响了平面设计长达20年之久,直到90年代这种风格的影响依然存在。创立这种风格的设计家们认为,这种方式除了他的强烈的功能特征外,还有新时代进步特点。自二战以来,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经济活动迅速进入国际化阶段,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些企业不得不通过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改善包装、广告设计等具有特色的方法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最终的目的是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企业形象的树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设计界具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他们奠定了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基础。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在这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企业识别要求用高度的标准化、系统化、理性化的方法,设计出统一的企业形象,它要求将标识、色彩、字体标准规范化,围绕着方格网,严格地把字体和图形以准确的方法和比例安排在方格中,形成高度规范化和理性化的视觉形象,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目的,把它应用在企业所有行为的方方面面,从而树立起一个个鲜明的企业形象。尔后,企业形象设计风潮的兴起,60年代被日本企业家所采纳,并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并创建了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为一体,构成亚洲式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尔后,传入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8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大陆。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肯德基,日本的富士胶卷,德国的汉莎航空,中国的海尔、建设银行等。随着全球国际化的进程,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很长时期里几乎成了唯一的基本设计方式,因此当世界在平面设计上日益趋向雷同的时候,设计家们开始关注设计的个性化和民族化的问题。

中国的平面设计在这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经济的繁荣催化了中国设计事业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商业融合,强化了中国设计师的竞争意识,中国设计师开始立足国际。多元化的国际并存已经融入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中,这是中国平面设计事业成熟的表现。今日中国平面设计已成为世界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与内地文化交融后,香港以其现代设计的商业文化、台湾以其传统的装饰风格、澳门虽是一所以赌营生的小岛城市,但以时事为重,孕生了一代设计新人。他们以极大的设计热情,耳目一新的设计作品和传播先进的设计文化,为促进大陆的设计事业发展起了催化作用,两岸四地频繁的交流合作,大陆与港澳台的设计形成了一股具有设计风格的华文设计流融入世界,让世界瞩目。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