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设计·新媒体

动感身影——伦敦2012奥运会赛事图标公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7 12:36:31 | 文章来源: www.britishcouncil.org

                                      动感身影——伦敦2012奥运会赛事图标公布

 

动感身影——伦敦2012奥运会赛事图标公布

                                                       
                                                            伦敦2012奥运会赛事图标——黑色剪影系列(Silhouette)

 

                                                   
                                                          伦敦2012奥运会赛事图标——彩色动感系列(Dynamics)

 

伦敦2012奥运会组办方于当地时间10月16日公布了38个奥运赛事图标的设计。和去年公布的那个极富争议的logo一样,伦敦2012的创意再次挑战平庸与谨慎,最终拿出了两个版本的图标——一个是黑白剪影系列(Silhouette);另一个是彩色的动感系列(Dynamic)。据说,后者的设计灵感还源自伦敦的地铁图,巧妙地融合了最能代表伦敦城的特点和气质。这两套图标将会被用在商业宣传、海报、标识导向系统等领域。整个创意大胆、巧妙,其颠覆性以及连贯性令人印象深刻。\

                                                    
                                                                                            标旗

说来也巧,奥运会各项比赛的图标首创于1948年伦敦奥运会,并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逐渐成为一项传统。德国著名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奥托•艾舍(Otl Aicher)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做的设计,被公认为历届奥运视觉系统的经典。随后的奥运会图标设计鲜有偏离这套经典,用伦敦2012的创意团队人员的话说——多年来的奥运设计都基于老的技法,容易显得死板,缺乏表现当下的活力。于是,这支队伍费劲心思,极力要找到一种有效的平面视觉沟通方法,将奥运体育盛事的核心精神和价值全面地传递给人们。

                                     
                                                   图标在比赛场馆外的应用效果图

                                     
                                                                  护栏

伦敦的这套视觉系统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设计师或设计团体的杰作,而是来自英国一家本土设计公司Someone。伦敦奥组委品牌部门的雅思敏(Yasmine)说:“伦敦2012的乐趣之一在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能相聚一堂。所以一种与当下能更密切联系的沟通方式能更好地维系大家,而不仅仅是信息导向系统。这两套平面图标本身就是很好的平面设计,能强化奥运的品牌形象的同时,其高度灵活性能适用于各种媒体,便于奥运会赞助商和合作伙伴使用。影子系列有很高的辨识度和明确的导向信息;动感系列的装饰性和动感度更高。” 雅思敏还很自信地认为,这套图标设计毫不逊色于奥托•艾舍的经典设计,“我相信这套图标能触动并激发每一个人。”

                                                
                                                                                    电话亭海报

为庆祝伦敦2012奥运会一千日倒计时,阿迪达思于10月24日起发售印制有这套图标的限量版T-恤。此后,这套图标将会更频繁地和奥运会赞助商或合作伙伴合作,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