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案例中,建筑师将大部分功能分区集中在中央4层的开放式混凝土结构中。书架排列在中央位置,以避开来自四周过多阳光的照射。以读者的需求、阅读习惯,和舒适度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向。建筑师强调,如何为学生和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他们考虑的一大重点。无疑,天然光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师将座位排布在每层空间的外围(总共约600个座位),使读者充分享受在自然光环境下阅读的乐趣。层层悬挑的空间保证了各层都能接受到更多的天然光,同时消除了传统图书馆空间容易带来的压抑感。
尽管看上去有些像油轮上的甲板,但如此的开敞式退台空间结构另一个好处是能让读者对馆内空间分区一目了然。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便捷性首当体现在如何帮助读者最省时、省力地获得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一目了然的空间结构使读者能迅速建立起对图书馆的整体空间感知,以及对各个功能分区的直观认识。进入图书馆后,使其能自由、便捷地到达任何他所想去的地方,以及轻松获得其所想要的信息资源。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筑内部平板式的结构与其穹顶外壳似乎并无太多必然的关联性,导致身处图书馆内,容易使人感觉如置身于一顶巨大的帐篷之下。且不论其热循环和通风系统的功能优势,这样割离的空间结构对于图书馆建筑仍略显浪费。同时,将座位全部设置在空间外围的另一个问题是,致使很多座位离穹顶结构距离过近。尽管天然光照充沛,却大大限制了人们的视野,而这对于长时间阅读的人们而言并不能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及放松眼部和心理的疲劳。
穹顶造型的设计除了有采光、节能等方面的考虑,也许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的柏林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大量缩减对公共项目的拨款。因此,为了避免过多争议甚至斥责,自由大学对于这个项目虽然雄心勃勃,但还是希望新建筑看起更为谦逊。于是最终的项目选址并非在当时呼声很高的学校停车场附近的开阔地,而是“隐藏”在一片老建筑的庭院内。同时校方提出,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希望新建筑高度过高。这多少有些掩耳盗铃的意味。福斯特最终的设计看起来不但并不如所想的那么低调,反而与原有建筑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一个大学的图书馆建筑应该是能够折射出这所大学的教育思想和治学风气。仅就这一点,1963年自由大学校园整体规划的负责方Candilic Josic Woods事务所恐怕不会赞同福斯特的设计。在其最早的强调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乌托邦式校园规划中,所极力强调的是格栅状规划的灵活、自由、平等的特点,以及一切以人为尺度的设计理念。在Candilic Josic Woods的规划中,所有建筑和道路都应该能够根据不同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造。而福斯特的设计中,甚至没有直接对外的开口,图书馆的出入口直接与两端建筑相连。此外,半透明的膜结构,尽管使得阳光自由渗透,而对于屋内和屋外的人们来说,却并不知道对方的世界是怎样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