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一堆象征着运动元素的匡威运动鞋随意地堆放在橱窗一边,由跑鞋组合成的跑步的脚印一直延伸到橱窗边缘,一个标签提醒你去成为一个跑步者。没有直白的商品展示,这样的橱窗创意却传递了selfridges真切的关怀,提醒你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也是商场文化的彰显。传递这样的信息:通过在他们这里消费,真正使消费着的生活变得更健康。
图2:这个作品给观众充分的空间去想象一对年轻夫妇全新的家庭生活,甜蜜的、充满希望的、或者偶尔闹些小别扭……这样的叙述让不同层面的观众都会有所感慨,可见从消费本质上设计的关怀比起简单的商品陈列更容易打动人。
图3:这件设计作品反常规的服装基本元素的组合明确地向战后的受难者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在乎你们的感受,我们会给予你们关怀!这类服装设计创意所带来的感动与认可绝不会亚于T台上模特光鲜亮丽的表演。
图4:2006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某学生的毕业产品设计,在一张吧椅上附加了榨汁机的部件,并将其命名为“你可以用你身体的任何部位榨出果汁来”。这不仅仅是对使用者创意的挑逗,更是用创意去满足使用者各种可能的体验需求。
文/中国美术学院 姚之洁
近一两年,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有多少人兴致勃勃地和我聊起过“创意产业”。这个概念于我并不陌生,因为我所留学的国家是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同时我在英国所从事的行业也是该领域的前沿,所以当国内的朋友们抱着满腔热情地向我勾画他们设想或参与的创意产业事件时,我还是饶有兴致地期待我所接触的创意产业与他们的碰撞出奇异的火花。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国内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促使我冷静下来思考“创意产业”在中国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并由此引发“设计”在这种状态下的立场与身份的反思。
在国内,谈及创意产业给人最鲜明印象的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创意产业的园区,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几乎可以成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了。也难怪当业内业外人士把谈论“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时尚时,话题都离不开形态名目各异,但是内容本质万变不离其中的创意园区。从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字坊、八号桥到杭州的LOFT49、杭丝联166等等都是这一类园区的代表。现实表明,这种创意产业的显性形式之一,不论从模式还是短期效益上都有一定的吸引眼球和彰显功绩的效果。于是,它们热闹地在构筑着一个创意堆积的财富梦想,投资策划方会津津乐道于他们是如何成功地招商引资,如何在规划中实现成本收益的预期。也许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效益就已经涵盖了从创意到财富的线性链接。但是,剥开形式看内容,除了硬件上把可以划归到“创意产业”范围的行业集中到一起办办公之外(就这一点也做得不全面,目前还只是以艺术设计类为主),创意产业的引领者们是如何考虑在创意和产业之间真正构建有效的关系,是政策上的导向与扶持?还是专业上的引导与配合?我们都未见明显痕迹。创意——市场——受众——财富之间的本质关联并没有引起实质的关注。
由面及点,若将此问题落在设计领域来说,就涉及到创意——设计本质——设计市场——受众——设计语境之间的关系。所以今天我要说的这样一份可能存在的创意和贸易之间的契约,是如何把设计包含在其中的,换言之,设计究竟在这个链状环节中该如何确立其身份并开始有效地介入以达到预期。
创意产业的原始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解说:这些产业都植根于其各自独特的创意、技能和才能,这些都通过开发和创造知识产权相关的内容对财富和就业的产生有着潜能。其中,关键落在“创意”和“财富”。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着眼来浅析上面我们提到的问题:从设计的角度理解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设计。
一、再看“创意”之于“设计”
和设计师谈创意,很多人不免会笑,反问道:没有创意谈何设计?但如果放在产业环境中再问:设计中怎样的创意可以更有效转化成财富?前提是既要有“创意”,又可以被市场认可。年轻设计师们就会纷纷举手表示共鸣,因为他们困惑:当我们有激情创意的时候客户总是不满意;当慢慢习惯了妥协也实现了市场价值的时候,面对作品,他们已不再真正演绎“创意”了。浏览当今设计的一些优秀作品,关于“创意”会有一点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