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美术学院中德美术学硕士项目首届毕业生作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9 12:50:3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2006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合作培养美术学硕士教育项目正式启动。这个由中德两大艺术名校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跨文化、跨学科为教学理念,为培养能够引领21世纪艺术发展潮流的高级艺术创作与设计研究人才而建立的教学机构,是国内层次最高的中外合作培养艺术人才的项目。

  “这是一个历史的夙愿……”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2006年9月8日中德美术学硕士项目开学典礼上,手持我院第一任院长林风眠先生于1922年在柏林拍摄的一张老照片这样说。林风眠院长和国立艺术院的倡导者、卓越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都曾受到德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希望以美育代替宗教开启国人的心智,而今艺术前辈们的夙愿得以实现。

中德项目2006年9月开学典礼

  春雨霏霏的四月,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首届毕业生的作品展将在杭州南山路举办。在过去的两年半里,德方派出了45位老师,中方派出28位老师,中德双方的老师一起,相互理解,共同努力,开创出了一条全新的合作办学之路。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在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复杂而又充满生机的新局面。为了培养高层次艺术与设计人才,适应全球化环境下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在不断总结近年来对外文化交流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国际上同类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期待培养出外语水平合格、专业水平领先、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高级艺术创作和管理人才,走引进与创新并行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道路。

柏林艺术大学副校长布克哈特·施密茨授课场景

  回首两年半的时光,从开始中德双方师生教与学的磨合,到渐渐了解德国风格的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再到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师生之间经历了许多艰难的磨合,却也因此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一路走来,学生们虽然辛苦但却获得了不曾有过的充实。在即将毕业时,他们由衷地感叹:“中德学院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之路。”学生们的话让老师们欣慰,而这也正是中国美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在创办中德硕士项目时的愿望。

毛勇梅 快速检索双语书籍设计

  中德美术学硕士项目的教学实践,是建立在两校多年精诚合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的。2001年,柏林艺术大学教授团队以夏季学院的教学模式为起点,与中国美院展开交流。2006年两校开始美术学硕士项目的合作,中国美院希望通过这样的系统“引智”,走一条教学内容与管理体系自主创新的道路。在这里,德语学习是直接渗透在掌握专业知识过程之中的。这种德语与专业学习互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这个项目的创新之处。在当前全球化的艺术与设计舞台上,交流和沟通能力已经是一名成功艺术家或设计师必备的素质。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对德国及欧洲传统哲学和当代美学理论的专题研究被安排在德国学习期间,采用现场教学和交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欧洲文化的认知。超过300年历史的柏林艺术大学,在经过近30年的合并和体制改革后,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院校,在所有艺术学科都拥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尤其是它“跨专业思考”和“跨学科工作”,即让不同专业的学科和教师之间进行紧密合作的教学特色,打破了传统构架的教学模式,既拓宽了学生原本有限的艺术视野,又开启了学生全新的创造思维,给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许多有益的启发。

李红 可调节人台设计

  当然,中国美术学院在引进欧洲著名艺术高校艺术和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也积极发扬原有的优秀教学传统和一贯倡导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宗旨。在中德项目学习的学子们,在接受中、欧(柏林艺术大学教授团队具有多国、多元文化的背景)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更注意培养自己独特的文化判断力和艺术创造力,用新视角对待传统艺术。除柏林艺术大学承担的课程外,中国美术学院还为学生开设了非博物馆艺术、中国书法与山水、当代社会与文化考察与实践、德国文化与艺术等课程,鼓励学生以理性、严谨的眼光,对各种社会与艺术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中国美院希望中德硕士项目不仅成为借鉴外国教育模式的平台,它更是带动原有传统学科更新换代的催化剂。

程银 临水茶馆建筑模型

  从中德硕士项目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中国美术学院进行的这个合作办学项目不是把德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模式简单拷贝后“嫁接”到中国来,而是将中、德两国不同体系中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艺术人才提供新的选择。该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分综合艺术和综合设计两个方向,分设绘画、雕塑、媒体艺术、建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6个工作室,先后70余位中、德双方的教师参与教学,各专业的研究课题达10余个。学生在3个学期的学习中可以有目标地进行选择性学习研究,第四学期在柏林艺术大学完成研修。中德项目采取的这种教学和管理模式,是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逐步创立起来的,结合了中国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又发挥了中德双方的优秀教学资源。可以说,这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为我国传统的高等艺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出国学习的学生,中德项目的学生在时间安排上更科学,学习目标更明确。

郭亮 杭州市东站火车站模型

  中德两大名校强强联手,构建出的这个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平台,将成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未来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趋势。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