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非洲雕刻艺术呈现热带大草原和雨林之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9 10:44:32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尼姆巴头盔式面具(几内亚)

西方社会,艺术通常只是供那些懂行的人玩赏的。非洲传统艺术却与其不同,它的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主要用于庆典和宗教)。非洲的铁匠和雕刻艺人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们在雕像和面具中注入了自己的信仰。一件非洲艺术品传递了诸多信息,因而不能将其审美价值与社会和宗教背景分开。

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洲雕像和面具并不追求美或被人欣赏,因为这些神圣的物品大多用于典礼和拜物教的宗教仪式,而只有加入了社团的人才有权参加这些仪式。用于典礼的物品不能像西方艺术品那样陈列在博物馆和画廊中,展示给公众。在这些物品发挥作用期间,它不能让外国人、妇女和非社团的人看见,且只是在丧葬、青年加入社团、向天祈雨和祈求丰收等隆重的典礼时才拿出来。这些面具和雕像通常是神秘的动物形象,是祖先和鬼神精神的载体。它们大多是用非常普通的材料,如木、铁、陶土、稻草和皮革制作的。但是,在非洲也有与宗教艺术不同的华丽的世俗艺术品,是用珍贵的材料如琥珀、金、银、象牙、稀有木材和宝石制作的,主要用于妇女佩戴的首饰和饰品。

非洲艺术不是单调的,而是呈现丰富多彩的样式。它可以以两大地理区域(地域界限并不太清晰)划分为两类不同的样式:热带大草原和热带雨林。

热带大草原非洲艺术的雕刻特点是不注重色彩和细节。大草原树木稀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能见到更多的光线。地域的自然环境影响了雕刻者的艺术样式,这使得他们很少注重细节,而喜欢简约和概括的表现方式。在大草原,由于缺乏木料和木材品种稀少,雕刻者只好使用大草原细长树干的木料,且多为刺槐木料。因此,这一地区(如萨赫勒)的雕像呈细长形,是用整块木料雕成的,四肢从不与身体分开,身体被雕成圆柱形。另外,雕刻者善于简化作品的形状,使其几乎变成抽象的——因为宗教禁止制作人像。马里多贡族、布基纳法索波波族和加纳巴加族典礼用的大型面具都是不注重细节的几何形状,而马里班巴拉族头饰盔是羚羊或马状的,简化成镂空的曲线,使动物变成象征或符号。

热带雨林的雕刻通常是夸张和富有表现力的。与热带大草原不同,热带雨林的艺术更具有现实主义和悲剧色彩。地域环境对雕刻者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他们生活在林中空地或边缘(如俾格米人),生活在神秘不可知的恐怖环境,时刻有可能受到野兽和莫测力量的袭击,为求生存,人们必须不断地垦荒、与这种环境作斗争。他们的艺术自然要为这种斗争、并为消除生活在森林中心“绿色地狱”中的焦虑服务。热带雨林的大部分雕刻品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和自然界的诸多鬼神形象。科特迪瓦西部的面具最具代表性,上面饰有猴皮碎片、鸟羽毛、弹壳和小铃铛,看上去比较恐怖。这表明住在热带雨林中的人希望用夸张神秘的雕刻驱赶自己心中的恐慌。当然,热带雨林的艺术也不全是这样的风格,有时雕刻者似乎忘记了他们的恐慌,而表现出某些优雅和放松,加蓬芳族和巴布努族的艺术就是如此。他们雕刻的女人像和白色面具,表现出罕见的优雅和安详的美,这些正和刚果(金)及安哥拉乔奎族的面具形成鲜明对比。

非洲艺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马里,多贡族制作的用于宗教仪式的立体主义风格雕像和面具,引起了收藏者和博物馆的极大兴趣。除祖先雕像外,多贡人还制作了奇异的“多层房屋样”面具(木板制作,有时高达5米)和十字形的卡那加面具。班巴拉族同样善于木雕,尤其是头盔式面具,有时制作与生殖崇拜有关的女人像,但大多表现羚羊,非常有特色。

非洲艺术对世界现代艺术有不小的贡献。1907年,毕加索到巴黎人类博物馆参观,他被震撼了,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艺术语言:立体主义。整个夏天,毕加索用新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巨幅油画作品《亚威农的少女们》。画面上5位少女中的3位面部似乎被错误地戴上了非洲面具。这3个少女的面部被画成有体积感的、简约的几何形体——矩形或椭圆形,双目简化成圆柱形或球形,鼻和口呈方形和杆状。

毕加索的朋友,如勃拉克、马蒂斯等也都看重非洲雕刻,并从非洲返回的人类学者和旅游者手中购买这些艺术品。有些艺术家还把这些雕刻品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如画家弗拉明克送给德兰一尊雕像。诗人阿波利奈尔和布雷东也收藏了不少非洲艺术品。艺术家们的推崇使全世界掀起了非洲艺术热潮。

毕加索经常放下画笔而创作雕塑,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非洲艺术的影响。和毕加索一样,立体主义雕塑家也得到非洲艺术的启迪,他们的作品受到非洲面具和雕像的影响。1910年至1911年,真正的立体主义雕塑流派诞生了,并产生了一批著名雕塑家。可以这样说,非洲艺术为立体主义艺术家指明了一条道路,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对艺术的枷锁。

非洲艺术为现代艺术家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这是走向抽象艺术的第一步。此后,不再追求以写实的手法表现现实的现代艺术逐渐成为潮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张祖道 社会学摄影60年纪事
· 齐洁爽:荷赛,其实我们很在意
· 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
· 首饰艺术给我们什么启示?
· FINGERS艺术小组:“你我”